元代理学的延续

第一节 元代理学的延续

宋理宗之后,程朱理学确立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朱熹身后的诸多弟子,虽说在传播、推广和继承理学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和深化却未作出多少贡献,也再未出现过十分有影响的思想家。

理学在元代继续得到传承和发展。元朝统治集团在灭金和灭南宋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封建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吸取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当然他们也同时把自己的传统传播到中原来,形成民族之间的思想交融。还在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中原的时候,就网罗了以耶律楚材为首的亡金儒士大夫,如王楫、李藻、郭宝玉、李国昌、元好问、郝经、姚枢、杨惟中等人。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南北“声教不通”,南方的理学,还没有传到北方,因此当时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也只是北方的经学章句。而忽必烈进兵南宋时,杨惟中、姚枢随军在湖北俘获理学老儒赵复,并加以保护。自此,北方的儒士大夫姚枢、刘因、许衡、窦默、郝经等人,才得知有理学这样的思想体系。

赵复,字仁甫,湖北德安人,学者称江汉先生,为南宋“乡贡进士”,学朱熹之学。杨惟中听了赵复有关理学的论议,开始爱好其学,遂与姚枢商量建立了“太极书院”,请赵复在此讲授理学。他们还立了“周子祠”,祀奉理学始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享。选取理学著述八千余种,作为教学书目。赵复还编著《传道图》,介绍了从伏羲、尧、舜经孔、颜、孟氏到周、程、张、朱的理学道统;又著《伊洛发挥》,标明理学宗旨;著《师友图》,介绍了朱熹的门人;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赵复的上述活动,使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成为元代理学的源头。

赵复不愿出仕为官,不久便隐迹不出。时在北方传授理学,影响最大的成了间接受学于赵复的许衡。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金朝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学者称鲁斋先生,著有《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集》。姚枢弃官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时,许衡跟随姚枢学习理学的思想学说,他“自得伊洛之学,冰释理顺,美始刍豢,尝谓终夜以思,不知手之舞,足之蹈”(《元朝名臣事略》卷八之二),而且他十分重视理学所强调的力行践履工夫。在元朝立国之初,他先后任京兆提学、国学祭酒、左丞等职,为元朝定官制、立朝仪,并以理学教习蒙古子弟,他还促使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由于他为理学在元代的“承流宣化”作出了贡献,被视为“朱子之后一人”。许衡除坚持朱子之学之外,还强调本心自悟,具有糅合朱陆的倾向。

与许衡同时,在北方还有一个著名的理学家刘因。刘因(1247—1293年),一名骃,字梦吉,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以“静修”自号,遗著有《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元朝立国时,宰相不忽木因其学术声名闻于朝野,遂推荐他于朝廷,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在学宫督教近侍子弟。但不到一年,他借口母病辞归。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诏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他以“素有羸疾”为由,谢辞不就。后来隐迹乡野,授徒以终。刘因初受经学章句之学,得赵复传程朱理学后,认为这才是圣人“精义”。他评价理学人物时说:“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元史》本传)他尤其喜爱邵雍的象数学及其“观物”思想。他提出了“古无经史之分”的思想,认为“《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静修先生文集》卷一《叙学》)。

许衡、刘因是元初北方的两个较有影响的理学家,吴澄则是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其师祖饶鲁,是黄榦的高足,朱熹的再传弟子。吴澄受学于饶鲁弟子程绍开,程绍开以“和会朱陆”为宗旨,对吴澄有很大影响。吴澄19岁时作《道统图》,以朱子之后道统的接续者自居。他突出的活动在于继承朱熹未竟的遗业,对五经进行校注,完成《五经纂言》,尤其是其中“三礼”(《仪礼》、大小戴《礼记》)的编纂。依据朱熹的端绪和规模,以《仪礼》为纲,把大小戴《礼记》核订异同,重新编纂,使之成为《仪礼》的传注,完成朱熹的夙愿。吴澄在编次整理“三礼”的同时,还对其内容用探究“义理”的方法加以疏解,发挥其中“大义”,张大朱熹之说,摆脱了汉唐局限于文字训诂的经学方法,使“三礼”与《易》《诗》《书》《春秋》四经一起,完成了由汉唐的典制训诂,转入到宋元义理注疏的过程,这些工作“朱子门人不及也”。在思想上,他一面祖述程朱之学,一面又主张“发见良知”“知行兼该”,亦具有“和会朱陆”的倾向。

“和会朱陆”是元代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除一部分恪守朱陆学统的门徒外,不少朱学和陆学的人物,看到朱陆一个“支离”,一个“简易”,各走极端的现象,主张打破门户,汇综朱陆之长。陆学方面的人物虽仍旧坚持反求自我的心本论,但也兼取朱学致知、笃实的“下学”工夫,使陆学不至于“谈空说妙”,流入禅门。而朱学方面的人物,虽坚持笃实的力行工夫,但也兼取陆学“简易”的直求本心的理论,以避免朱学的支离泛滥。明代王守仁的学说虽以陆学为宗,但也吸取了朱学的某些学说,特别是关于理欲之辩的理论,这正是他沿承元代朱陆合流趋势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元代理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