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清代学术思想概况
本章叙述的是清康熙朝以后直至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想,大体相当于公元纪年的18世纪。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学术和思想呈现出较以往不同的特点。有些研究者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多数思想家和学者都尊行汉代的学术(主要是经学),又因他们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学风,有人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朴学”。清代在乾(隆)、嘉(庆)时期重训诂考据的研究,由于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又被称为乾嘉学术、考据学等。
所谓汉学、朴学、考据学,作为一种流行百余年的学术思想潮流,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社会方面看,清朝统治者用武力征服全国以后,实行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清政府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软硬兼施的政策,使士人的思想不能逾越一定的范围。考据学既不触动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又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符合清朝的需要。
清代学术和思想以“汉学”的形式产生,除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有其学术自身发展的轨迹可寻。
宋明理学君临学术界,已有六七百年之久,明代以后,越来越走上僵化无用的道路,不断遭到进步思想家的批评。特别是明清之际近百年之间,反理学的思潮已经成为学术潮流中的主流,所以,尽管清初统治者大力提倡理学,也仅仅是一种回光返照,理学作为一种学术和思想,已经走到它的尽头。同时,尽管明末清初有些思想家在对理学的批评中闪现出具有启蒙因素的新思想,但这些思想在清代始终得不到继续成长发育的土壤。黄宗羲具有民主色彩的政治思想并没有被进一步发展为孟德斯鸠式的政治哲学,颜元的经验主义没有被进一步发展为培根式的经验主义哲学。这与清朝统治者实行专制政策以及压制资本主义因素成长的政策密切相关。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清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在否定理学之后,只有回头看,把眼光转向遥远的古代。汉代的学术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企图因循汉儒的途径,从经学的研究中找到治世的真理和方法。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18世纪的思想界笼罩于沉闷的空气中。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人们一般笼统地称作“汉学”,但其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著名经学史大师皮锡瑞从经学史的角度,将清代的学术和思想划分为三大阶段:“汉宋兼采阶段”,“专门汉学阶段”,“西汉今文经学阶段”(见《经学历史〈十〉:经学复盛的时代》)。这种划分,将清代270年的学术思想史全部纳入“汉学”体系,从形式上仿佛对学术发展的脉络作了明确的区分,但从思想史的角度观察,这样划分尚未体现思想发展的特点。清初的思想富于启蒙精神,它们和明末以来的反理学思潮融为一体;道光(1821—1850年)以后的“西汉今文经学”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密切相关,它融汇于近代思想潮流之中。在此,我们参考皮氏所说的“专门汉学阶段”的用法,对18世纪中国思想的状况,作为“专门汉学”阶段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