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墨子(约前480—约前400年),名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具有手工业生产技能,会制造器械,熟悉“农与工肆之人”的生活状况,自称“贱人”“北方鄙臣”。“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他学习了儒家学说,又批判了儒家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除在鲁国活动外,曾做过宋昭公的大夫,到过齐国和卫国,几度游说楚国。有一次,墨子见到楚惠王,惠王不能“听其道,行其义”,却表示“乐养贤人”,要封给他书社五里,他不受而去。越王翁中派车五十乘,答应封地五百里,使公尚过到鲁国来迎接墨子。墨子得知越王不是一个能实行自己政治主张的人,便拒绝到越国去,说:“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也,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墨子·鲁问》)说明他奋斗一生,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不是谋求禄位。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墨子·尚贤下》),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争夺的根源在于缺乏“兼爱”的精神。
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别。孔、墨都不满意当时社会动乱的局面。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墨子则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墨子则主张“爱无差等”(见《孟子·滕文公》),“爱无厚薄”(见《墨子·大取》)。“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之争,是儒、墨两家交锋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当时战争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墨子提出并组织墨家集团参加反对攻伐战争的实际活动。墨子的“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①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墨子·非攻中》篇列举了战争在九个方面带来的“不可胜数”的灾难,如消耗大量物资,损失大批武器,伤亡众多牛马,残杀千万人民,等等。《墨子·非攻下》指出:战争使得“农夫不暇耕稼,妇人不暇纺绩织纴”,人民“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者,不可胜计也”。因此得出结论说,攻伐战争是最大的不义。②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攻伐小国的大国,但当一个国家遭到别国的进攻时,墨子主张积极防御,他发明过多种守城器械,以进行防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