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和天台宗

第一节 三论宗和天台宗

隋唐佛学,是南北朝佛学的继续发展。佛学在南北朝,由于南朝盛行般若学,北朝盛行禅学,南方佛学与北方佛学偏重有所不同。南方佛学倾向于理论思辨,北方佛学倾向于修习苦行。前者是魏晋玄学风气的延展,后者则是北方文化传统的继续。然而,南北佛学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或偏重宗教哲学或偏重修行,其间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在北方,著名的禅师,往往熟习某一种佛教经典,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在南方,研究《三论》的学者,也并不排斥禅法。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南北佛学得到进一步融合的机会。首先完成这一历史过程的,是隋末唐初创建的两个宗派:三论宗和天台宗。三论宗保留了较多的南方佛学的特色,但又把自己的学术源头追溯到关中、河洛一带,表现出南北佛学融合的趋势。天台宗在这一方面则显得更为成熟。该派的创始人智曾经游历南北,接触到南方的义理和北方的禅法。他提出的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学说,反映了南北佛学界限的消失。

“三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的创始人龙树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论》的合称。以宣传“一切法空”为宗旨。依据“三论”讲说的宗派称为“三论宗”。中国三论宗建立于隋朝,创始人是吉藏。

吉藏(549—623年),俗姓安。祖先为安息人,所以他有时自称“胡吉藏”。其祖先为避世仇,移居南海(今广东广州),后来又迁到金陵(今江苏南京)。7岁出家,19岁学有成就,开始讲经活动。后到会稽(今浙扛绍兴)嘉祥寺讲经,听众达千人以上,被称为“嘉祥大师”。后受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注疏,创立三论宗。唐高祖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率僧众,吉藏也在当选之列。其主要著作有《中论疏》《十二门论疏》《百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义》等。

三论宗以二谛、八不中道为教义。表面上看,吉藏是在讲印度佛教的经论,而其实际内容既继承龙树、提婆的学说,又吸取僧肇的观点,更有南朝学术的抽象思辨色彩,并且企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认识世界的几个逻辑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作“二谛”。所谓“二谛”,指俗谛(亦称世谛)和真谛(亦称第一义谛)。吉藏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世俗的领域,一部分是出家人的领域。吉藏说,在世俗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有的,这是世俗人所认识的真理,所以称世谛。在出家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寂的,这是出家人所认识的真理,所以称真谛。虽然俗谛说“有”,真谛说“空”,但二者并不矛盾。吉藏的论点是:一切存在的事物虽然是虚幻的,但它们所表现的却是真实的本体。吉藏称之为“有表不有”“俗表不俗”,即宗教是依存于世俗的。他说,“方广道人”谈空,把一切事物都说成如龟毛、兔角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罪福报应、各种伦理关系都空无所有。吉藏认为他们犯了“空”病,因为不承认“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就是否定了俗谛,没有俗谛就无法认识真谛,不识真谛,就不能得到精神的解脱,所以说,这种人过失极大。

第二个层次,叫作“中道”。这是更高一级的层次。因为第一层次只是为了否定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借以争取佛教自身的生存空间,但还不是理想的最高精神境界。吉藏说:“通论《三论》,皆得显‘中’。”(《大乘玄义》)说明《三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中道”。

所谓“中道”,一般是指脱离“两边”(两个极端)的不偏不倚的道路或观点、方法。佛教史上各个学派对“中道”各有自己的解释。吉藏依据佛教大乘空宗的观点,以“不二为中道”(同上)。俗谛说“有”,真谛说“空”,以“空”“有”为“二”;“不二”,就是非有非空。在吉藏看来,有是假有,非实“有”;空是假空,非真“空”。只有对“空”“有”双方都予以否定,才是“不二”的“中道”。

第三个层次,叫作“八不”。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深化,目的在于论证和显示“中道”。

所谓“八不”,指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一共八事四对,与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相对立。吉藏认为,世界本来没有什么差别而“无所得”,只是由于人们的“一念”才产生出种种的差别。他解释说,生心动念,就有“生”;欲灭烦恼,就有“灭”;承认事物的变化迁流,就有“断”;寻求事物的稳定不变,就有“常”;主张真谛没有相状,就有“一”;宣传俗谛万象参差,就有“异”;入世,就有“来”;出世,就有“出”。他宣称,这种承认事物矛盾双方的存在,或偏执于其中一方的观点,都是“有所得”;“有所得”即有所偏,因而都不合“真理”(参见《中观论疏》)。在他看来,只有对事物矛盾双方都予以否定,才能显示“中道”,进入他所臆想的无差别的宗教世界。

吉藏以后,三论宗就趋于衰落,但它的影响却波及邻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鲜僧人慧灌把此派学说传到日本。此后,其弟子日本僧人智威、道慈等人又到长安学习三论学说,回国传布,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两个流派。

与三论宗差不多同时形成的天台宗,按佛教的传统说法,其理论也来源于大乘空宗一系。实际创始人是智,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宗派的名称。又因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所以又称“法华宗”。

(538—597年),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其父为南朝梁的大官。他15岁时,家道中衰,18岁出家。先后学过禅法和宗教理论。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入天台山建草庵。曾在天台山讲经几十年,故称“天台大师”。陈亡后,游历荆、湘二州,又往庐山讲经说法。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应晋王杨广之请为其授菩萨戒,杨广赠以“智者”之号,故又称“智者大师”。生前造大寺三十五处,度僧四千余,传业弟子三十二。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的教义以“止观”并重为特色,这也是智完成南北佛教统一任务的具体表现。所谓“止”,就是坐禅,亦称“定”;“观”,就是静心,亦称“慧”。前者是修行,后者是修心,这本来是南北佛教的两种学术风格。早在北齐时,智的老师慧思,曾提出定慧双修、因定发慧的学说。当时北方僧侣不重义门,唯重坐禅,南北僧侣的学风正好相反。慧思自以为贯通南北,实际却招致南北僧侣的反对。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直到隋统一全国以后,智才结束了南“义”、北“禅”的学术分流局面。

认为,修行(“止”)是把意念系在鼻端或脐下(丹田)等处,使躁乱的心神静止下来,在此基础上修心(“观”)。“观”有内观、外观十二种,其中以成就“智慧”的“正观”为最重要。

把“正观”分为若干步骤。第一步,先了解所“观”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假象。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一是“名”,二是“色”。他按照佛教的传统说法,把“色”分为十四种:即四大(地、水、风、火四种物质元素)、五根(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五尘(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对象),认为它们的特点是具有“质碍”性,即具有质量和不可入性,因而是能够捉摸到的东西。像他这样把认识初级阶段的构成及其特点分析得如此仔细,是有合理因素的。他认为,“色”是从属于“名”的。“名”,包括受、想、思、识四种功能,凡是能够感受、想象、思考、识别的,都叫作“名”,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意识。因此,它不同于“色”。他说:“识依根尘,识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法界次弟观门》)。意识要依赖于感觉器官和感觉对象,似乎接触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但“识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入,就是包括的意思,“识”能够认识、包括根、尘,而根、尘即为“识”所认识、包括。这里,现实的关系被颠倒了,“名”被说成是第一性的,“色”被说成是第二性的,“色”不过是“名”的显现而已。

第二步,由了解“名”“色”是假象,进而了解产生“名”“色”的“心”也是空寂的,以达到绝对虚无主义。他说:“诸法如梦幻,本来自空。”(《法界次弟观门》)即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如同梦中的幻境一样,本来就不是实际存在的。他举例说:人们梦中有时出现很长的一段经历,醒来以后,便认为梦中的长时间不是真实的。但如果从梦中的观点看,梦中经历的漫长时间,在醒时不过是一顿饭的工夫,也可以说醒时的短暂时间也是不真实的。这里,他借用庄周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见《庄子·齐物论》)的比喻来论证“心”的各种功能是假的、空的,认为这才符合“中道”(佛教真理),这就是智所说的“一心三观”(《摩诃止观》)。但“三观”彼此交融不分,即所谓假、中皆空,空、中皆假,空、假皆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这就是智所说的“三谛圆融”(同上)。透过这些宗教式的玄谈,无非是要人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进入半睡眠状态。据说,这样就可以成“知慧”,见“佛性”,入“涅槃”。因此,“止观”并重被说成是该宗最高的宗教原则。

以后100年,天台宗还出了个有名的人物,即湛然。他对天台宗的教义作了某些发展,被佛教史家称为“中兴”天台宗的代表者。因此,有必要在这里一并介绍。

湛然(711—782年),俗姓戚,世居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南),世称“荆溪大师”。20岁时学佛,38岁时正式出家。先后在吴郡(今江苏苏州)开元寺和天台国清寺讲“止观”。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诀》《金刚》等。

湛然对天台宗教义的发展,主要是在《金刚》中继三论宗的吉藏之后,提出“无情有性”的学说。“无情”,是指没有情感,没有生命的一切自然界的物质。“有性”,就是说这些“无情”的事物也都具有佛性。本来,就道生以及智等人的观点,能不能成佛,或有没有佛性,是专指“有情”说的。湛然则宣称连没有生命的东西,如“墙壁瓦石”都有佛性,当然人人都可以进入天国了。

湛然以后,天台宗逐渐分化,11世纪初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其中,山家一派对后世影响较大。9世纪日僧最澄入唐学佛,在天台山从湛然门人习天台宗教义,回国后以比叡山为中心传布此宗。11世纪末,朝鲜僧人义天入宋学天台宗教义,把此宗传到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