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与科举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明初的科举规定用“四书”“五经”的内容作为考试的题目。还规定,文章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裁用排偶,称作“八股”,又通称“制义”。

上述规定,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他身边的名儒刘基所制。虽然它只是沿袭了元朝的“皇庆”科举条制[1](这与明朝开国伊始的时局有关),但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程朱之学的重视,此后至清末500年间,程朱著述成为士人学子必读之书,八股科举成为绝大多数士人学子出人头地的必由之路。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不仅表现在科举考试以朱学为依据上,更重要的标志,是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编纂和推行。

三部《大全》,是指《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共二百六十卷。这三部《大全》,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组织编纂的,接着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颁行天下。

三部《大全》的内容,其中《五经大全》和《四书大全》是“五经”“四书”的集注汇纂。《性理大全》为程朱学者解释六经的性理之言。其中《四书大全》可以说是朱熹《四书集注》的放大,《五经大全》以朱学传注为主,《性理大全》同样充满朱学的印迹。总之,三部《大全》,可以说是朱学著作的汇集。

明初统治者颁行三部《大全》,在意义上犹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唐太宗颁布《五经正义》,都是为了统一思想的需要。所不同的是,明代统治者通过三部《大全》所确立的朱学,比起董仲舒所推崇的儒学以及唐初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一套更加完整系统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体系,它与八股科举制度相结合,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思想界以至全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朱学统治的影响,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有过一个评语,他说:“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日知录》卷十八“书传会选”)

朱学统治地位确立之后,科举制度便成为贯彻朱学思想统治的有力工具,有明近300年,从中央国子学到地方书院,以至乡村的社学,都用朱学进行教育,“家孔孟而户程朱”,朱学的影响到处存在。除了科举制度以外,在其他文化领域,也处处渗透着朱学的影响。例如,在戏曲、小说、曲艺等艺术领域,就常常打上了朱学的印迹,对人们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由朱熹总其成的程朱之学,经过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推行,在明初确立起来,从此,它便成为明清官方的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绵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