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生平

第一节 顾炎武的生平

顾炎武(1613—1682年),江苏昆山人,原名绛,是明清之际又一位具有特色的进步思想家。明亡后,他改名炎武(又作炎午),因故居有座被称为“亭林”的园林,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自小受到祖父的严格督导,他不仅诵读《四书》、诸子之书,读兵书、史书,还要抄书,并跟随祖父学习天文、地理、兵农等实际有用的学问。

明中叶以来的江南社会,生产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发达,文化生活也随之繁荣,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文人学士的活动之一,便是结社集会,这些文人的社团也常常议论朝政,甚至形成有影响的舆论力量,使学术活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东林书院就是这样的团体。继东林之后,“复社”又兴起,顾炎武与好友归庄在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一同参加了复社。顾炎武在参加复社的活动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日后的长期奔波,就利用了复社中的许多旧识和社会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参加复社使他的视野宽阔了,这有助于他的学术研究。

明亡后,顾炎武同黄宗羲、王夫之这些爱国士人一样,积极投身于抗清的现实斗争。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各地的抗清斗争逐渐转入低潮,许多进步思想家开始转入隐居著述的生活。顾炎武没有回到安静的书斋,而是远离家乡,去北方考察山川、拜师访友、搜访图书,做那些他认为切实有用的学问。

顾炎武在北方度过了25年,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关中,他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进行着勤奋学术耕耘。在北方,他的调查研究,大体上说来主要有:①对山东半岛中部(主要是青州)的历史地理情况,结合文献碑碣,进行了调查核实。②对明朝京师东北部、北部(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黎、蓟州)的历史地理形势以及用兵攻守成败的经过,做了调查研究。③对太行山(包括北岳恒山)做了反复的旅行考察,并且对山西也进行了南北考察。④对陕西关中地理形势、山川人情进行了调查研究。顾炎武将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了专著,如《营平二州史事》[1]《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等。

除了调查研究以外,在北方,顾炎武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如张尔岐、任唐臣、李因笃、王宏撰等。这些人中,有些是学有所专的大学问家。

顾炎武宁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写作,也不愿受朝廷的招聘。权贵荐举他,他都坚辞不赴。其思想深处区别了所谓“亡国”和“亡天下”,以下是他的论述: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由此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思想境界已经不是停留在叹息一个朝代的更替兴亡,而是有了“保天下”的新观念,在这种“保天下”的观念中,不仅有反对清政府民族压迫与野蛮屠杀的具体思想内容,而且更上升到具有反对专制与暴政的意义。

对于明末的腐败政治,顾炎武抱着明确的批评态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他“读之再三”,称赞说:“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与黄太冲书》,见张穆《亭林年谱》)他声称《日知录》中所论,“同于先生(按:指黄宗羲)者十之六七”(同上)。例如,在对君权的态度上,顾炎武就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

对于封建主义的官僚制度,顾炎武也痛斥其弊端,他指出:“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日知录》卷十三“名教”条)。他还猛烈抨击了与官僚体制直接相关的“生员”[2]制度,主张废除这种制度。

顾炎武所提出的种种改革方案中,最多的是关于“风俗”方面。他说:“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与人书〈九〉》,《亭林文集》卷四)在《日知录》中,也多处论到风俗,他所说的风俗,范围相当广泛,涉及道德、人才、家庭、吏风、迷信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风气”。他认为,风俗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所谓“清议”。他列举了许多历史事实以说明“清议”的重要性。这样的观点虽然没有揭示出社会风气变化的真正原因,但却间接地批评了封建专制主义对言论自由的压制,主张封建士大夫有权议论政治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