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序

原 序

《中国思想史》是为高等院校中文、历史、教育、政治学等文科系的学生们编写的教材。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文科教材项目评审会,将《中国思想史》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并确定我为该书主编。经过两年半的努力,这本教材现在和读者同志们见面了。

《中国思想史》教材的编著实行主编负责制。全书的结构、布局、基本观点、写法、章节目录等,我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和参加编写的同志们商榷探讨后,由我最后确定。全部书稿我都作了修改。在主编负责的前提下,参加编写的同志们(连我共五位)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大家根据编写教材的原则和要求,从原始资料出发,参阅已有的成果,经过酝酿和思考,写成初稿。写作的分工,根据各人研究之所长而定。参加编写的同志大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不止一次写过课堂教学讲稿,这些都属于此教材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观原因。这本教材如果能为大学文科的同学和社会自学青年所欢迎,那么,这是由于参加此书编写的每位同志都作了很大努力的结果。

为编写《中国思想史》教材,我自己做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教训是不少的。1958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建议,为青年们编一本类似教材性质的简明扼要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小书。在侯先生的指导下,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写成《中国哲学史略》并交由出版社出版。不久,侯先生和我们执笔者都发现,这本小书只能说是一个纲要,许多论点没有展开。1978年侯先生又建议另外编写一本适合青年阅读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书,于是就有《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的出版。此书的优点暂且不谈,不足之处仍然是过于“浓缩”,青年们(包括大学生)读起来还是感到有许多困难[1]

经过这些试验,我深感要编好一本教材,必须拟订并落实编写的若干基本原则。在《中国思想史》这本教材中,我们想贯彻以下几点想法:

(1)力求结合历史发展的线索给学生们介绍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内容(思潮、学派、人物、著作、思想的主要点、范畴概念等)。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部分,不能脱离历史来写思想史。因此,编写时应注意从历史实际出发,把思想演变发展的历史原因、历史作用写清楚。这是体现《中国思想史》教材科学性和知识性的重要原则。

(2)力求准确地给学生们介绍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史料,指出书名、版本、刊印时间等。还要设想,有些同学对这门学科有深入钻研的兴趣,这就需要为他们开出进一步阅览的书目。总之,这本教材颇重视中国思想史史料学成果之介绍。

(3)书中不宜凭空发议论,亦不宜作过多的引申和发挥,而力求抓住比较典型的材料,加以解释、分析,得出相应的观点,借此给学生们以方法论的启示。

(4)注意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5)文字力求简洁、明白晓畅,尽量避免使用各种带有极端评价性的词句和公式化的虚文。

(6)对中国思想史中特有的范畴、名词术语,力求作准确的解释,在这一点上有和辞书相同的要求。我们在编著此书前刚刚完成《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分卷的编写,这方面的某些成果也被运用到这本教材中。

以上六点就是我们编写这本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为贯彻这六点,我们还有其他一些更加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赘述。不过,原则是一回事,实际的成果又是一回事,原则是否真正得到贯彻,实际的成果是否符合上述要求,这要请读者同志们来鉴定,对此提出批评意见。

在这里我还想向读者指出这么一点:在我国,思想史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思想史论著和资料汇编。近代不少学者对中国思想史都有某些方面的独到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研究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对象及范围等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学者就已经做过探讨。后来许多学者就此问题发表过很有见解的意见。在这里,我不想重复这些意见。我的浅见是: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地说,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的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关于思想史,既可以作分门别类的研究,例如分别研究哲学思想、法律思想、美学思想等;也可以是综合研究。而在综合研究中,应以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为主要内容。按此要求,在中国思想史的综合研究中,更多是关于道德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内容,而这些也是本书的重点。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我觉得最好能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不是凭空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应当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注意社会思潮的研究。所谓思潮,就是一个历史时期思想领域内的主要倾向。思潮往往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相互联系。中国思想史的思潮是接连不断涌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表现为诸子之学;在汉代,主要表现为经学;魏晋时期则为玄学;隋唐时期主要是佛教的传入和佛教的中国化;宋以后是理学;清代是考据之学;近代则是西学。

(3)学习研究思想史应注意科学技术史的成果。中国科学史的一些特有的范畴、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是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又是人类思想升华的结晶,如“道”“气”“阴”“阳”这些范畴,就是在概括当时天文学、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范畴又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虽然是朴素的,但它不是天生的先验观念,也不是普通的日常意识,而是一种巧妙地运用概念的艺术,或称之为综合各种科学成果的科学抽象。

(4)思想史应研究思想源流的演变。对于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和发展,这些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5)在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中,要加强对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是相当复杂的,对一位思想家来说,早期思想有可能和晚期思想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他自己的言论也可能会有不少矛盾之处,这些都要做全面的研究。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特点问题,我不想在这里展开篇幅加以论述,这要请读者同志们在读完这本教材后独立地进行归纳和分析。这里只是简括地提出一些论点,供读者同志们参考。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术界对此有各种看法,并没有定论。在我看来,首先,中国思想史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的分量较少,思想家们在论述自然哲学时,有不少是道德伦理思想的扩大和延伸。这在中国儒学思想中表现得格外明显。为什么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成为主要部分,我们在这本教材中试图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加以详细的论述。其次,中国思想史重辩证思维。古代的思想家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概括出许多理论观点,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战国时期诸子之学如此,后来儒家、道家、佛家诸思想体系也无不如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思想是辩证思维的宝库。这一点我们在教材中也力求作细致的剖析。再次,中国思想史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尽管“天人合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天与人相通之点则是相同的。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力求把人间的道德律令扩大为天的道德律令,并试图说明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的社会和自然的结构模式都被道德律令所支配。儒学外的其他思想学派也从不同的途径去寻求天人相合的理论,从而展现出多种理论形式,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有风貌,这一点我们在教材中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最后,中国思想史重经学形式,许多思想家们托圣人而立言,通过注解经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很少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中国思想史和经学史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本教材中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经学的若干问题试着作了一些分析。

我期待着读者同志们对此书的批评指正。

张岂之

1988年6月于西北大学

【注释】

[1]尽管如此,这些书还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这本教材尽量吸取了这些读物的优长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