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国语》

第二节 《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国语》

《周易》是一种古代的占筮书,本称《易》,《左传》中始称《周易》,战国末始称《易经》。《周易》经文来源于卜筮资料。《周易》经文的卜筮形式使其内容割裂零乱、片断无序地分散在卦、爻辞中。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描述以表达思想、解释现实和推测未来。因此,卦、爻辞具有象征意义,或从脱离字面的具体意义引申出普遍意义。

《周易》学在古代形成了专门学问。有人统计,汉代以后诸史著录的《易》注有好几百种,加上史志未著录的和近代著作,可达千种,仅《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就有185种,存目317种。按流派分,有注重象数的汉学《易》和注重义理的宋学《易》。两派著述中都有一些文字考释,至今仍可参考。近代学者摆脱象数、义理,直接从经文出发,钩稽古史资料,探讨思想内容,开辟了《易》研究的新方向。

《周易》的主要注本:①东汉郑玄《周易注》(辑本),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注本。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集汉唐三十五家注,集唐以前汉学《易》之大成。③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尽扫象数”,以老子学说解《易》,为后来宋学《易》奠定了基础。④宋程颐《周易程传》,宋学《易》的代表作。⑤宋朱熹《周易本义》,宋学《易》的又一代表作。⑥近代学者的著作主要有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李镜池《周易探源》、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与《周易》有关的《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包括十篇,也叫“十翼”、《易大传》。《易传》的篇名和内容是:《彖》上、下两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分别排列于六十四卦经文之后;《象》上、下两篇,解释卦名、卦义者六十四条,解释爻辞、用辞者三百八十六条,分别插入经文相应部分之后;《系辞》上、下两篇,主要论述《易》的义蕴与功用,也谈到筮法和八卦起源,还选释爻辞十九条,独立成篇;《文言》一篇,解说《乾》《坤》两卦卦、爻辞,分别排在《乾》《坤》两卦经文之后;《说卦》一篇,主要记述八经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一篇,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杂卦》一篇,杂解六十四卦卦义,《说卦》《序卦》《杂卦》这三篇也都独立成篇。《易传》的写作时代和作者历来争论不休。目前多数人认为,《易传》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作品,各篇产生的时间也有先后。《易传》产生于《周易》经文形成之后好多世纪。我们一定要注意,只能把《易传》作为战国思想的史料看待,不可与《周易》经文混为一谈。

《尚书》是战国以前官方文件的汇编,汉代列为“五经”之一,始称《书经》《尚书》。其内容为史官所记统治者的言论,体裁有诰(君对臣的讲话)、谟(臣对君的讲话)、誓(君主誓众之词)、命(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令)、典(记载重要史事的文字)。这些名称有时在篇名中标示出来,有时不标示出来,而只以人名、事件、内容为篇名。《尚书》编集成书是在春秋战国期间,具体年代和编者没有定论。

《尚书》在先秦时已经广为流传,《左传》《国语》和先秦诸子中已经纷纷引用。秦代焚书之举使《尚书》几乎绝传。有个做过秦博士官的人伏胜,在秦焚书时把一部《尚书》藏入壁中,至汉初他再取出时已断烂毁失不少,只凑得二十九篇(或说二十八篇,后又加一篇),在家乡济南教授门徒。汉文帝派晁错去济南听伏胜口授,将二十九篇用汉代通行的字体记录下来,成为《今文尚书》。汉代时又有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几种《尚书》传本,称为《古文尚书》,至西晋永嘉之乱时全部散失。东晋时梅赜献出的《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伪《古文尚书》中包括伏胜所传《今文尚书》各篇,又多出二十五篇以及孔安国的序文和传文。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尚书》版本都是出自伪《古文尚书》,也就是说都包括后代的托古作品,使用时需加以区别。

《尚书》今文中的《虞书》《夏书》不可能是虞、夏时代人们所记,其中有的篇经过考证,有一定史料价值。《夏书》中的《甘誓》可能是商代人所写,其中提到“五行”“三正”的观念,是早期五行观念产生的最早史料。《商书》和《周书》,特别是《周书》各篇在思想史上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类是反映商代和西周宗教观念的各篇,如《汤誓》《盘庚》《牧誓》《金縢》《洪范》和《大诰》等。还有一类是反映政治思想的各篇,如《西伯戡黎》《康诰》《多士》《多方》《无逸》等篇。

《尚书》注本也极多。具有代表性的注本有:①《尚书正义》,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是汉学的代表作。②《书经集传》,南宋蔡沈撰,是宋学的代表作。③《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撰。此书辑录汉、魏、隋、唐旧注,并对旧注作疏,是较为完备的注本。④《尚书正读》,曾运乾撰。⑤《尚书译注》,王世舜撰。后二书是近人、今人所作,便于初学。

与《尚书》有关的有一本《逸周书》,所记内容为西周和春秋史事,原有七十一篇,今本存六十篇。刘向推测它是孔子删定《书》时选剩的材料,成书时代迄今没有定论。其中有些篇写成于先秦,或以先秦史料为据而作是可以肯定的。书中反映的宗教观念和图腾观念可以作为先秦史料研究。它的多种注本中以清陈逢衡《逸周书补注》较为翔实。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称《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包括《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颂》四十篇。汉代人认为《诗经》中的诗是王官采集来的(见《汉书·艺文志》)。近代人指出,《诗经》中的诗有多种来源:有的是乐官采集来的;有的是官吏献给周王,而转入乐官手中的;有的是贵族为祭祀或其他用途创作的,又由乐官谱了曲;有的是诸侯进献的乐歌;还有的是各诸侯国的乐官带到周王朝的乐歌(见高亨《文史述林》)。

《诗经》中的《周颂》《商颂》《桧风》《豳风》是西周作品,《鲁颂》《王风》《郑风》《唐风》《秦风》是春秋时期的作品。《雅》和其他国风中有西周作品,也有春秋作品。《诗经》中不少诗篇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末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作为思想史资料,《雅》《颂》中某些篇章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祖先观念和宗法思想,还反映了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政治观念。其中西周末期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作品和春秋时期的作品,有不少反映出当时宗教世界观的动摇,具有无神论的萌芽。“国风”部分则可以看出下层群众的反抗意识以及社会伦理观念。

古人研究《诗经》的著述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毛诗序》。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后汉书·卫宏传》认为《毛诗序》的作者是卫宏,得到近代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毛诗序》多附会穿凿,解释与诗意违背。宋代学者开始力图摆脱《毛诗序》的束缚,重新认识《诗经》。至清代,关于《毛诗序》的争论仍在继续,其原因是宋代至清代的学者都不能从《诗经》是儒家经典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近代学者顾颉刚、郑振铎、胡适、闻一多、高亨等人,摆脱经学的束缚,从诗篇的本意认识《诗经》,开辟了《诗经》研究的新方向。

《诗经》的主要注本:①《毛诗正义》,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唐孔颖达疏,是汉唐研究《诗经》的代表作。②《诗集传》,宋朱熹撰,是宋代研究《诗经》的代表作。③《毛诗传疏》,清陈奂撰;《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这两本书是清代研究《诗经》的代表作。④近代以来的注本有高亨《诗经今注》等。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通称,又称《左氏春秋》《左氏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按照《春秋》编年顺序记述春秋时代的历史。历来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但是清代经学家皮锡瑞认为《左传》是刘歆伪造或后汉人所作。康有为、崔适、钱玄同也都同意他的看法。《国语》是春秋国别史,记载周、鲁、齐、晋、楚、郑、吴、越八国的历史,共二十一篇。因为“其文不主于《经》(指《春秋》)”(韦昭《国语解》),又称为《春秋外传》。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佚书残本,定名为《春秋事语》,可能是《国语》的另一传本。《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没有异议。

《左传》和《国语》被看作解释《春秋》的书。这两种史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远在只言片语式的《春秋》之上。研究西周、春秋思想,可以在《左传》中找到许多可贵资料。《左传》中叔兴、臧文仲、史嚚、韩简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代天命神学的动摇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见于昭公元年,僖公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庄公三十二年。医和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医学思想,见于昭公元年。史墨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见于昭公三十二年。子产、晏婴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的重人轻天思想和开明政治思想,见于昭公十八年、二十六年,襄公三十一年。此外,桓公六年、十五年等处的记载是研究春秋时代伦理观念的重要史料。《左传》中多次引用的孔子言论可与《论语》相比照,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史料。《国语·周语》中伯阳父论地震的言论和《国语·郑语》中史伯论五材的言论,是西周末期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史料。《国语·越语》保存着范蠡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的史料。

《左传》的主要注本:①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释》,是现存最早的、流传最广的《左传》注本,唐孔颖达为其作《疏》。②晋杜预、宋林尧叟合注、唐陆德明音义《春秋左传杜林合注》;晋杜预注、清姚培谦补辑《春秋左传杜注补辑》;清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都是杜预注本的补充。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是最新、最详备的注本。另有沈玉成《左传译文》,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与之相配,给阅读、研究《左传》提供了极大方便。

《国语》的主要注本:①三国吴韦昭注《国语》,是现存最早注本。②民国黄模《国语补韦》。③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④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博采诸家并有撰者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