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西周思想文化

第一节 孔子与西周思想文化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时宋国内乱,避难逃到鲁国。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是当时一位著名武士。孔子幼年丧父,过着贫贱的生活。青年时做过会计(“委吏”)和牛羊管理人(“乘田”)。青少年时就非常好学,曾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还曾向一个来朝鲁国的东方小国国君郯子请教过少皞氏“以鸟名官”的问题(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表现出对古代典章制度的浓厚兴趣。30岁左右开始的私人讲学活动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34岁时去齐国,听到《韶》乐,被它深深吸引,竟“三月不知肉味”。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司寇。因不能实现政治理想,54岁时离开鲁国,带着弟子游说列国。14年间,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蒲、叶、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而各诸侯国君主都不能采用他的主张。再度回到鲁国时,他已经68岁了。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思想文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在西周宗教思想体系中,天的观念是全部历史观念、伦理观念、政治观念以及自然观念的基础。孔子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是,明确地谈到天的意志的话,在《论语》中并不多见。同时,孔子谈天的言论与《尚书》中的有关言论有一个重大区别:《尚书》中谈天差不多总是与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差不多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正反映出孔子作为私人学者与官府学者的不同。

孔子对“天命”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他一生孜孜不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似乎不以“天命”为然。但当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处处碰壁,而追求落空时,特别是到了晚年,又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表现出“畏天命”(《论语·季氏》)的态度。《论语》中不少地方不言天命,而只说命。命运能否为人捉摸住?在孔子看来似乎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一方面,他对待祭祀鬼神的仪式非常重视。他说:“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把丧、祭看得与人民、粮食一样重要。另一方面,孔子并不笃信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弟子季路向他问祭祀鬼神的事,他不愿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他认为破费大量财物,用尽心思敬祀鬼神的人,是不明智的。自己得了病,弟子为他祈祷,他也婉言阻止。这种态度与《尚书·金縢》所载周公祈求以身代替武王死去以奉侍祖先的言论相比,很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