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老子》的“道”

第一节 老子和《老子》的“道”

《老子》这本书,也称为《道德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一书的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据说老子看到东周王室衰微的形势,便离开东周西去,至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著《道德经》五千言,然后出关而去,不知所终。

《史记》还记载了老子会见孔子时说的一段话。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讲的却是人生哲学,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你所说的那个时代的人早已死了,连骨头也已经腐朽,只有言论还留传下来。君子生逢盛世就驾着车从事社会活动,生不逢时就应该像断了根的蓬草那样随风飘荡。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把珍贵的货物藏起来,像是什么也没有的样子。身有盛德的君子外貌像是个傻瓜。去掉你这股旺盛的精力吧,去掉你这多余的欲望吧,去掉你这进取的神态吧,这些全都对你自身没好处。《史记》记载老子的这几句话十分传神,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老子的精神状态。不过老子却没有窒息自己的头脑。相反,他在思辨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从更高层次上探讨人生,探讨宇宙,企图追求一种更加合理的现实。

《老子》亦名《道德经》,他所说的“道德”并不是指人的道德规范,而是阐述人们应如何去认识“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全书八十一章中,直接论“道”的有三十七章,“道”字出现七十四次,运用形象、概念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层次解说“道”。

运用形象的方法从低层次对“道”作粗浅解说的,例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五章)

这是用“玄牝”和“橐籥”两个具体事物作比喻解说“道”,说明“道”空虚而又能产生出万物,作用是无限的。

运用概念从较高层次对“道”作解说的,例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这里用来解说“道”的概念是“无”和“有”。内容也和第一种解说一样,说“道”是“无”,即认为“道”是空虚;说“道”是“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即认为“道”具有产生万物的作用。“有”和“无”“同出而异名”,是对“道”的不同称谓。这句话帛书《老子》写本中写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含义更加显豁。“有”“无”是两个不同的名称,所指的对象则是同一个“道”。失去“有”的性质,“道”就不能与万物联系;失去“无”的性质,“道”就下降为万物中的一物。用“有”“无”两个概念来解说“道”,标志着《老子》一书的抽象理论思维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

运用推理对“道”作再高一层次的解说的,可以从下面的话来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这是讲的宇宙生成过程。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种性质(或两个方面),阴阳激荡变化而产生万物。阴阳合体的“一”是“道”赋予的,而“道”却不是“一”;如果“道”是“一”,“道”就具有了阴阳两种性质(或两个方面),失去了空虚的含义。“道”不是“一”,但它能生“一”;“道”无阴阳,但它能赋予“一”以阴阳。

在老子看来,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反”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到了相反的方向以后,又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回到原初的状态,因此“反”具有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两个含义。老子认为“反”是发展的总规律。老子提出了许多对立转化的现象,都是对“反”这个总规律的说明: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1],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同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老子提出了许多循环往复的现象,也是对“反”这个总规律的说明:“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十六章)归根复命是芸芸众物的规律,本质上就是“道”。《老子》二十五章直接讲“道”是“周行而不殆”的,“周行”就是循环运行。下文接着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先天地生的这个物,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取个字就叫作“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叫作“大”。它包含着大、逝、远、返的含义。因为“道”是“众妙之门”,所以“大”;因为“道”生万物,从空无变成实有,就远离了空无,所以“远”;万物生长变化的结果又“各复归其根”,这就是“返”。总之,“反”的具体内容就是万物的对立转化和循环不息。

老子的“道”在思想发展史上有很大贡献。①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老子以前的中国思想还没有超出人生和政治的范围而真正进入哲学领域。老子探讨宇宙本原,且有了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哲学思想开始脱离婴儿期而进入了青春期。当老子又回到人生和政治问题的时候,他就能从更高层次上作宏观审视。②老子否定了宗教世界观。老子以前,作为世界创造者的观念有“上帝”“祖先”“天命”“鬼神”。西周末到春秋时代,宗教世界观动摇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被否定。《老子》书中所说的“天”都是指自然而言,人格神的“天”在《老子》书中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