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诸子著述
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中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家、兵家八个学派都有著述流传至今,成为春秋战国思想的基本史料。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出。西汉时,有“齐论”“鲁论”“古论”三种不同的传本并行,内容互有出入。后来“齐论”“古论”失传,只有“鲁论”流传下来,就是今天《论语》的通行本,共二十篇。《论语》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史料。《论语》的注本很多。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是流传最广的一种注本,南朝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宋邢昺的《论语注释经解》都是何晏《集解》的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是另一个重要的注本,宋赵顺孙《论语纂疏》是朱熹《集注》的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是清代著述中最好的《论语》注本。杨树达《论语疏证》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则是近现代有代表性的注本。
《孙子兵法》十三篇,春秋末期吴人孙武或其后学所作,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也是研究春秋时期军事哲学的重要史料。关于孙武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见于《计》《地形》《用间》《谋攻》各篇。关于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势》《虚实》《谋攻》《九变》各篇。关于孙武的认识论史料,主要见于《用间》《计》篇。主要注本有:《孙子十一家注》,是三国以后古人所作注解的汇集,十一家是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晳、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皞、孟氏、何氏。近现代人的注本有:杨柄安《孙子集校》,郭化若《今译新编孙子兵法》。1976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南宋以来,一直有人怀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为一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这个怀疑是错误的。《孙膑兵法》是战国孙膑所作,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已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张震泽的《孙膑兵法校理》。
《墨子》是墨家学派著作总集,原书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亲士》到《三辩》七篇是墨子的作品。《尚贤》到《非儒》二十四篇记墨子与其弟子的言论。这一部分中,《非儒》有上、下两篇,其余每一个篇名都有上、中、下三篇,内容大体相同,可能是“墨分为三”后,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分别记述下来的。《经上》至《小取》六篇,通称《墨经》,是后期墨家的作品,着重阐发墨家的逻辑思想和科学思想,已经扬弃了墨子的鬼神观念,是研究后期墨家思想的基本史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弟子所记墨子的生平言行。《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内容为守城兵法,是研究墨家军事思想的史料。清代以前,《墨子》这本书一直被忽视,只有晋鲁胜和宋乐台作过注,也都失传了,《墨子》本文被收入《道藏》保存下来。近代开始,《墨子》受到重视,出现了许多注本,主要有:清毕沅《墨子校注》,是两千年来对《墨子》全书第一次进行校勘整理的注本;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吸收毕沅以后《墨子》研究者的成果,是现在的通行注本;吴毓江《墨子校注》,在《墨子间诂》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补充和纠正。以上几种是《墨子》全书的注本。另外,近代以来出现了多种《墨经》的注本,有的注解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有的只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这样的注本主要有范耕研《墨辩疏证》、鲁大东《墨辩新注》、伍非百《墨辩解故》、谭戒甫《墨辩发微》、邓高镜《墨经新释》、高亨《墨经校铨》。关于《墨子》中的军事著作的注本只有一种,即岑仲勉《墨子〈备城门〉各篇简注》。
《老子》也称《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时期,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及《韩非子·解老》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顺序不同。这本书是先秦道家的主要著述之一,是研究老子的唯一直接史料。现存主要古代注本有: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明焦竑《老子翼》,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近现代人的主要注本有:劳健《老子古本考》,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核诂》等。帛书《老子》的出土,对这本书的文字校定、字句解释,都有一定帮助。
《孟子》,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作,或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记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为七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一篇,包括“外书”四篇。“外书”四篇是否是先秦著作本来就有疑问,而后来又失传。今存“外书”四篇是明代人的伪作。今本《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分上、下篇,共为十四卷。这本书是研究孟子思想的基本史料。《孟子》书中多处引用了墨子的观点,可作为研究墨子思想的间接材料。《孟子》书中引用道家杨朱学派的观点(见《孟子·滕文公下》),农家许行的言论(见《孟子·滕文公上》),因为杨朱、许行、告子都没有著述传世,孟子的引文就成为研究这些学派思想的珍贵史料。《孟子》的古代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南宋赵顺孙《孟子集注纂疏》,清焦循《孟子正义》。今人注本主要有杨伯峻《孟子译注》。
《庄子》是战国道家主流派老庄学派的著述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今本是经西晋郭象编定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的作品,“外篇”和“杂篇”是庄周后学的作品,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还有人认为“内篇”与“外篇”“杂篇”不反映作品时代的先后,而是按照内容来分的。应当特别提出《庄子·天下》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总结先秦学术思想的著作,从道家的学术观点出发,对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各学派的关系提出了看法。《天下》篇还保存了杨朱和辩者惠施等人的重要史料。《庄子》一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晋郭象《庄子注》,明焦竑《庄子翼》,明清之际王夫之《庄子解》,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近人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管子》,托名管仲所作,实际是战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还有汉初人附益的部分。西汉刘向曾收集到《管子》书五百六十四篇,删去重复的以后定为八十六篇。今本有十篇有目无文,实存七十六篇。《管子》一书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法家、道家、名家不同学派的思想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政治思想的史料,见于《牧民》《形势》《五辅》《霸形》《霸言》《立政》《权修》《重令》《八观》《正视》《治国》各篇。法治思想的史料见于《法禁》《法法》《任法》《明法》《七法》各篇。哲学思想的史料见于《宙合》《四时》《五行》《内业》《白心》《心术》(上、下)、《水地》《枢言》各篇。经济思想方面的史料见于《轻重》《侈靡》《度地》《地员》各篇。《管子》一书的注本主要有:唐尹知章注《管子》(一题唐房玄龄注),清戴望《管子校正》,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
《商君书》,亦称《商君》《商子》,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还有《刑约》一篇有目无文。全书贯穿着提倡“耕战”的法家主张。《更法》《开塞》等篇反映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历史观。《定分》等篇反映其“以实定名”的认识论。《画策》等篇反映其重视“时势”、依据“必然之理”办事的思想。主要注本有:清严可均校《商君书》,近现代人朱师辙《商君书解诂》、王时润《商君书斠诠》、高亨《商君书注释》。
《公孙龙子》是先秦名家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四篇。今本六篇,首篇《迹府》是后人辑录的公孙龙片断事迹,其余《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五篇约1900字,是公孙龙自著。“其书大旨,疾名器乖实,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白马而齐物我,冀时君悟而正名实。”(《四库全书总目》)主要注本: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是现存最早注本;清陈澧《公孙龙子注》;近现代人王琯《公孙龙子悬解》、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陈柱《公孙龙子集解》、庞朴《公孙龙子译注》。
《荀子》,汉代称《孙卿子》。西汉刘向看到过三百二十二篇,删去重复的二百九十篇,编定为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三篇。今本三十二篇,是经唐杨倞重新编定的。三十二篇中大部分为荀况所作。《大略》《宥坐》《子道》《哀公》《尧问》各篇疑为荀子后学的杂记。《天论》论述唯物主义自然观,《非相》反对迷信巫术,《正名》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性恶》集中阐述人性学说,《解蔽》论述认识方法,《王制》《富国》记述社会政治思想,《礼论》探索礼的理论根据,《乐论》是音乐理论,《劝学》《修身》论述教育思想,《论兵》提出军事理论。《非十二子》是一篇学术史著作,对先秦各学派十二位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墨子、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子的学术思想进行评论,认为各家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又各有不足之处。主张以“尧、舜之则”“孔子、子弓之义”来“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荀子》的主要注本有:唐杨倞《荀子注》,清谢墉、卢文弨《荀子篇释》,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荀子简释》。
《韩非子》,原名《韩子》,后人为与韩愈区别改称《韩非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五篇,与今本篇数相同,大部分为韩非著作。《初见秦》《存韩》《难言》《爱臣》《主道》《有变》《十过》《饰邪》几篇是否为韩非的著作,存在一些争论,《韩非子》的主要注本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收集了清代学者校勘、训诂的研究成果;近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比王先慎的《集解》内容更为详备;梁启雄《韩非子浅释》注解比较简明。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著,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这部书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部文献,也是先秦文献中唯一不存在真伪问题的文献。其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全书由《八览》《六论》《十二纪》构成,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阴阳各家,保存了后代散失了的先秦各家思想史料。《劝学》《大乐》保存了儒家的有关史料;《月令》(《十二纪》中各组文章的首篇)保存了阴阳家的有关资料;《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审分》保存了道家有关资料;《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保存了兵家有关资料;《上农》《任地》《辩土》保存了农家有关资料;《当染》《首时》《尊师》《高义》《上德》《去宥》保存了墨家有关资料;《应言》《淫辞》保存了名家有关资料。主要注本有: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清梁玉绳《吕子校补》,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解》等。
战国诸子学派中还有纵横家一派。纵横家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著录了十二种,已经全部失传。其中《苏子》一书,有人认为即今传《鬼谷子》,实不可靠。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际,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刘向《校战国策书录》)其中详载张仪、苏秦等战国纵横家的策谋和言论。通行有东汉高诱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