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五行说与元气论
王安石是通过阐释儒家及道家等古代经典而阐述其思想体系的,因此他沿用了许多传统的概念和范畴。
王安石以其特有的“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即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和特征,这种属性或特征,被王安石概括为时、位、材、气、性、形、事、情、色、声、嗅、味等范畴。有些说法虽然依据古代经书,然而他分析得更加细致和具体。在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中,“五行”并非宇宙最初的质体,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天”存在,“五行”只是“天”用以生成万物的原料,“天”才是宇宙的根本。“天”为何物?王安石认为,“天”就是“道”。“道”有双重含义:①“道”是“天下母”,世界万物的最高本原和造就者。在时间上,“惟道则先于天地而不为壮,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注》)。在空间上,“道之荒大而莫知其畔岸”(同上)。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范围广阔,含弘一切。也就是说,在“道”未演化出万物时,它是浑浊一片,恍惚无影但又不是虚无。因为“道”有本末,其“本者出之自然,而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临川集》卷六十八)。从这一意义上讲,它与“自然”是同义语。②“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洪范传》),“有无之变,更迭出入,而未离乎道”(《老子注》)。因此,“道”成为物质世界变化的普遍原则。王安石关于“道”的解说,表明了他的思想倾向。
确立了自然性的“道”作为宇宙本原及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后,王安石又用“元气说”深化了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说:
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老子注》)
朴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朴未散,则虽小足以为物之君。(同上)
“道”的质体正是物质性的“元气”,而“道”的用途正是“元气”在宇宙空间的运行往来。所谓“朴”,即凝聚未散、细微不见的物质微粒,亦即万物未形成时的“元气”。因此,“道”生物实际上就是“元气”生物。
他对“元气”产生万物的过程也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元气”先分化为阴阳二气,“阳极上,阴极下”,阴阳交合之气就是“冲气”。阴阳的交合,冲气的流转运行,使“五行”得以产生。五行之中,土是阴阳冲气直接作用的结果;水则由北方阴气所生;火则由南方阳气所生;木则由东方阳气生风之后,由风所生;金则由西方阴气生燥热后,由燥热所生。阴阳二气由于分布的地理方位不同,性能也产生差别,从而生成不同的物质元素。五行产生之后,又经过复杂的组合,形成万物,王安石称之为“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老子注》)。
万物产生之后,宇宙生成演化的过程并未结束。王安石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元气”所生的暂时的形态,没有一个能够永恒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它也会消亡的,但消亡之后并非归于虚无,而是归复于产生它的“元气”或“材”之中,这叫“归根复命”。宇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变化着,它自然而成,非人力所为,也非某种神秘力量所左右。
王安石的“元气”说与张载的“气”本体论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世界万物均由物质形态的“气”所构成,不同之处在于王安石以“道”作为宇宙最高本体,否认“道”的社会性因素,把它的一切特征与功能完全归结为自然性。理学时代的王安石之所以未成为理学家,就在于在这一点上与理学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