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说的发展
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是春秋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发展的集中表现。早在伯阳父称阴阳五行为“天地之气”的言论中,就包含着天地对立观念的萌芽。春秋时代,人们在天地对立观念指导下考察自然和社会,使阴阳说与五行说结合得到新的发展。周卿士单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国语·周语》)认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象,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是自然界符合规律的现象。鲁国的士师展禽,郑国的执政子产,晋国的史官史墨都有“六气”“五行”或“三辰”“五行”的言论。史墨还进而概括出“物生有两”的法则,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面,而对立面相互转化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六气”“五行”的对立,“三辰”“五行”的对立等,都不过是“物生有两”原则的具体表现。这是西周所没有的新思想。
春秋时期,阴阳五行说还在与具体科学如医学的结合中得到发展。《左传》昭公元年所记秦医和关于病理的议论,除把阴阳二气扩大为六气外,又提出“五味”(辛、酸、咸、苦、甘)、“五色”(白、青、黑、赤、黄)、“五声”(宫、商、角、徵、羽)、“六疾”(寒、热、末、腹、惑、心),把这几个不同范畴组成一个错综的结构,用以说明病因。
阴阳五行学说,在春秋时代还越出中原的地域范围,在南方得到传播发展。范蠡就是南方具有阴阳五行思想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天道”的规律是“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亏)”(《国语·越语》)。把这一事物转化思想运用于政治,他强调时机的重要性,主张“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同上)。春秋时期,具有阴阳五行思想的人物,在论述问题时,往往对神作出非宗教的解释。例如,史墨将“五行之神”解释为因有功绩而受后人尊崇的历史人物(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龟和史墨将祖先神的关系理解为水、火等自然物的关系(见《左传》哀公九年)。这说明春秋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战国诸子学说中哲学思想发展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