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第四节 《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春秋末期,孙武的军事著作《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是:“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其中既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包括了军事指挥者个人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孙武在《谋攻》篇还提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就是认识战争双方客观实际,并按照客观规律决定自己的行动,他把战争双方的客观实际分为五个方面,在各篇中阐述了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一条表现了对战争的重视和慎重态度,孙武认为战争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作战》篇指出:进行一场战争,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步卒十万,向千里之外运输粮食,加上前后方的费用,每天要开支“千金”巨资。如果进行战争而不能取胜,将使军队疲惫,经济枯竭,给列国诸侯之入侵以可乘之机,那时虽是有智谋的人,也无法善后了。“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火攻》篇又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只有在确有把握取胜的情况下方可以作战。

(2)“识众寡之用者胜”。这一条是说,要掌握敌我双方兵力数量对比,按照数量的对比关系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谋攻》篇具体说到兵力数量对比与相应的战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上下同欲者胜”。《计》篇中说“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是战争胜利的条件。这里包括军队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和君主与将帅之间的上下关系。将士一致、君臣一致才能进行战争。如果君臣不和、上下相怨,必然导致战争失败。这里也包括对敌我双方上下关系的了解。

(4)“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说要考察敌我双方的作战准备情况,要在战争中取胜,不但要有物质准备,尤其要有周密的谋划。“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计》)通过周密准备,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找战机,打败敌人,夺取战争的胜利;不存侥幸心理,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不打准备不足的仗。这是孙武军事思想的一个特色。

(5)“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武很重视将的地位和作用,把“智、信、仁、勇、严”(《计》)五个条件作为选将的标准。要求智可以权机识变,信可以使人不惑于刑赏,仁爱士卒而知勤劳,勇可以断疑取胜,严可以威震三军。君主按照这样的标准任命了将帅以后,就要放手使用,不可牵制他的行动。战争是复杂多变的,必须依据一步百变的形势当机立断。如果作战中时时处处等待君命,犹如“白大人而救火”,还没有等到指示下来,房舍早已烧成灰烬了。孙武有句名言:“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兵法》一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法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孙武看到战争是取得政治、经济利益的手段,军事是实现政治、经济目的的工具。所以他认为,如果能够不用兵或不打硬仗而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更有好处。他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其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孙武提出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御、速决与持久、兵力分散与集中的矛盾,还提出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正奇、死生、虚实、动静、勇怯、治乱、胜败等对立范畴。认为这些矛盾和对立是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例如,“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投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九地》),“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势》),等等。

(3)重视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战争是敌我双方实力和智慧的较量。敌人实力如何,谋划是否发生过失,事在敌人,因而“事可知,而不可为”(《形》),胜利可以预见,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但发展和正确运用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己的被动,去造成敌人的被动和失败,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所以孙武又说“胜可为也”(《虚实》)。如《计》篇明确地说“兵者,诡道也”,用兵使敌人不知其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给敌人以小利,去引诱它,迫使敌人混乱,然后打败它。如果敌军士气旺盛、精力充沛、团结一致,可以设法使其士气懈怠、精力疲困、上下左右离散,使敌人的强点变成弱点。又如《势》篇用“正”“奇”表达战争态势的一般形式和特殊形式,认为军事指挥者根据战况,从“正”“奇”两种基本战争态势出发,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战术来,“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因敌情变化而灵活地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使敌人无法推测自己的作战意图和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