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诸子和黄老之学的史料
汉初诸子中有著作留传的主要是陆贾、贾谊和刘安三人。
陆贾生平史料主要是《史记》卷九十七《陆贾列传》和《汉书》卷四十三《陆贾传》。陆贾的主要著作《新语》,又称《陆子》《云阳子》。今本《新语》仍为十二篇,篇目是《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近代以前《新语》无注本,民国唐晏《新语校注》收入《龙溪精舍丛书》。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年间李廷梧刻本和明范氏天一阁刻本。《四部丛刊》本二卷系明弘治刻本的新印本,《诸子集成》本不分卷,系据明弘治本排印。
陆贾还著有《楚汉春秋》,其书已佚。清孙星衍辑《楚汉春秋》一卷,收入《问经堂丛书》;清茆泮林辑《楚汉春秋》一卷,收入《后知不足斋丛书》《龙溪清舍丛书》。
贾谊生平史料主要是《史记》本传和《汉书》本传。另外还有清汪中《贾谊年表》,编入汪中著作集《述学》中;清王耕心《贾谊年谱》,附录于王耕心撰《贾子次诂》中。贾谊的主要著作《新书》,也有题为《贾子》《贾谊》《贾谊新书》《金门子》的。最初有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故《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五十八篇。”隋以来有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今本为十卷,篇目五十六篇,《问孝》一篇有目无文,实存五十五篇。其中个别篇如《连语》《杂事》是否贾谊亲著尚不能肯定。宋代以来的版本有30种以上,其中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集诸本合校最为精良。流行的有《四部备要》本,据卢文弨合校本排印;《四部丛刊》本,依明正德十年刻本影印;《诸子集成》本。贾谊著作的辑本有:明乔缙辑《贾长沙集》,其中辑有《史记》《汉书》的《贾谊传》及《论》《赋》;清王仁俊辑《周易贾氏义》,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上海图书馆等辑《贾谊集》。
淮南王刘安生平史料主要是《汉书》本传和《武帝纪》。《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他的著作多种,现存他主编的《淮南子》二十一篇,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高诱《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号曰《鸿烈》。”书末《要略》一篇相当于全书的序文,一一指陈全书各篇要旨外,还对先秦各学派提出一个总的看法。《淮南子》杂采先秦诸家史料,后来先秦书籍大量佚失,它所保存下来的史料弥足可贵。其中有关邓析的史料见于《主术训》《要略》和《氾论训》,有关阴阳家的史料见于《地形训》《时则训》,有关道家的史料见于《原道训》《道应训》,有关儒家的史料见于《氾论训》《缪称训》。《淮南子》在汉代有马融、司马彪、许慎、高诱注。今存《淮南子》题为汉刘安撰,汉高诱注。但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十四考证,今存“高诱注”实是高诱、许慎二人注的混合本,题解下有“因以题篇”四字的各篇注文为高注,无此四字的各篇为许注。这种注的通行版本是《二十二子》本和《诸子集成》本。此外有近代人刘家立撰《淮南集证》、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二书都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结集。刘文典还撰有《三余札记》,对前面的集解有所补充。
汉初诸子学者和在思想史上有影响的政治家,多数没有著作,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的有关纪传中。儒家叔孙通、伏胜、辕固生、申培公等人的史料见于《史记》的《儒林列传》(卷一百二十一)、《楚元王世家》(卷五十)、《叔孙通列传》(卷九十九),又见于《汉书》的《儒林传》(卷八十八)、《叔孙通传》(卷四十三)。黄老学者盖公、曹参的史料见于《史记》的《曹相国世家》(卷五十四),又见于《汉书》的《曹参传》(卷三十九)。晋皇甫谧《高士传》亦有盖公的传记。纵横家郦食其、蒯通的史料见于《史记》的《郦食其列传》(卷九十七)、《汉书》的《郦食其传》(卷四十三)、《蒯通传》(卷四十五)。阴阳家张苍的史料见于《史记》的《张丞相列传》(卷九十六)和《汉书》的《张苍传》(卷四十二)。
汉初的政治家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陈平、汲黯等也都是黄老学者。有关这些人物的史料主要是:《史记》的《孝文本纪》(卷十)、《孝景本纪》(卷十一)、《外戚世家》(卷四十九)、《陈丞相世家》(卷五十六)、《汲黯列传》(卷一百二十),《汉书》的《文帝纪》(卷四)、《景帝纪》(卷五)、《陈平传》(卷四十)、《汲黯传》(卷五十)、《外戚传上》(卷九十七上)。
黄老学派的著作还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文物出版社将四篇古佚书合为一册出版,题名为《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