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王守仁思想的形成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因曾筑室绍兴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即王守仁死后39年,诏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从祀文庙。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字德辉),曾任少詹事(太子老师)、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王守仁少年时代受过严格而系统的封建教育。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得罪宦官刘瑾,正德元年(1506年)谪贵州龙场驿。正德五年(1510年),升为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次年迁南京刑部主事,后任南京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等地。曾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又平定宗室贵族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最后官至右副都御史和南京兵部尚书,曾讲学于绍兴稽山学院和龙泉寺中天阁等处,并从事著述活动。

王守仁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开始授徒讲学。他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编定,名为《王文成公全书》,包括《年谱》及生平、家世,共三十八卷,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刊刻,今天所见到的王守仁著作,主要依据这个版本。

王守仁的一生,经历了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个时期,即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这一时期,明朝的统治者面临着经济上、政治上的种种矛盾激化的局面,迫使人民走上反抗的道路。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宗室称兵”以及宦官专权的严重问题。加上西北“边患”的日益加深,使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王守仁亲身卷进这场斗争的漩涡,为明朝的统治深感忧虑。他努力要为社会寻找一种药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使天下事势“起死回生”。王学的产生,就是为了从理论上回答这样的社会问题。

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还必须有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王守仁的心学也是如此。

明代中期以前的学术思想,由于统治者的提倡,朱学占据统治地位。王守仁在这样的思想学术环境中成长,早年主要学习朱学。他曾经深信朱熹的格物之学,而且付诸行动,他后来对弟子们追忆了一件很生动的往事: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王守仁已开始怀疑朱学。朱熹教人“半日格一物,半日静坐”,难道这就是格物吗?由此发生了王守仁“格竹”失败的故事,又由此引起王守仁学术思想的转变。

王守仁思想的形成,除了“源”和“流”两个方面以外,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是他研究禅学的经历。王守仁在年轻时,有过相当长的时间学习佛道典籍,《王文成公全书》中有多处记载。在王守仁的学说体系中,确实有不少地方是直接或间接地借用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辨方法。他认为儒佛在某些点上是可以相通的,并不完全排斥。他从讲学中主要吸取了佛学对心性的论证与直觉的修养方法。

其次,王守仁与湛若水(甘泉)的交往及受其影响也很重要。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守仁在京任职时结交了翰林庶吉士湛若水,以后交往不断。二人定交的时间正是王守仁不满于朱学、企图寻找新的思想出路之时。他主张不依傍前人而有新的创造(即所谓“自得”),而湛若水以及陈献章强调“自得”的为学宗旨,恰恰给了他重要启发。

再次,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除了学术方面的经历之外,他的政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王守仁出身于官僚家庭,11岁随父寓居京师,15岁时曾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见《年谱》)。进士及第后,置身于官僚队伍中,看到的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颓坏,社会风气的沉沦,他对这些感到忧心忡忡。特别是他本人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贬谪升迁,因此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痛心疾首,他指出:“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答顾东桥书》,《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今日所急,惟在培养君德,端其志向。于此有立,政不足间,人不足谪,是谓一正君而国定”(《答方叔贤》,《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刻印着这种“培养君德,端其志向”的主旨。

总之,明朝中叶的社会条件,当时学术思想的影响,以及王守仁的个人经历,这三者是其心学思想体系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