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的思想体系
《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产生于战国末年。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计十篇。对经而言称为传,又称《十翼》。后代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很多,也都是“易传”。与其他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相区别,“十翼”又称作《易大传》。
《易传》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认识。《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它的内容是人类认识史上积累起来的,形式是从古老的占卦巫术承袭来的。
为了把内容装入《易经》的框架,《易传》解释《易经》时,继承和发展了占卦的象数观念。“象”指卦象和爻象。“数”指占卦中的一套数字关系,指阳数、阴数和大衍之数等。
《易传》用象数解释《易经》,用《易经》的框架说明世界,对于思想内容起了一种组织作用。但是,卦、爻象与占卦中的数字关系和事物之间没有客观的内在联系,象数说牵强附会地把《易经》的卦、爻象以及占卦中的数字关系与事物联系起来,使认识神秘化,损害了思想内容。
《易传》利用了春秋时期的卦象说解释万物生成问题。春秋时期的卦象说认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易传》把天地与其他六种自然物看成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说乾)、坤(
)两卦分别代表父、母,震
)、坎
)、艮(
)三个阳卦分别代表长子、次子、少子,巽
)、离
)、兑(
)三个阴卦分别代表长女、次女、少女。在万物生成中,乾、坤两卦代表的天地在万物生成中起主要作用,震、坎、艮、巽、离、兑六卦代表的雷、水、山、风、火、泽在万物生成中起辅助作用。
关于事物的发展规律问题,《易传》认为阴阳交感则事物发展,否则事物停滞。例如,《彖传》解释咸卦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咸卦代表事物有发展前途,在占卦中代表吉利。因为咸卦的卦象()是上兑下艮。兑三为阴卦,代表阴气,性质为柔;艮三为阳卦,代表阳气,性质为刚。性质为刚的阳气在下就要上升,性质为柔的阴气在上就要下降。阳升阴降,二气交感,所以事物有发展前途。《文言》解释乾卦初九爻说:“‘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占卦遇到乾卦初九爻不可有所作为,因为它表示阳气潜藏着,不与阴气交感,所以表示事物尚无发展前途。《易传》对阴阳观念的发展在于,它不仅把阴阳看作气,而且把阴阳看作事物的属性。它把万事万物分为两类,一类具有阳的性质,另一类具有阴的性质,用阳表示一切事物中刚健的属性,用阴表示一切事物中柔顺的属性。这样,阴阳就成为一对代表万物中两种对立势力的哲学范畴。阴阳交感引起发展也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相互作用引起发展。《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就是用事物本身的矛盾来解释事物的发展,而不在物质世界以外寻求万物发展的动力。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把阴阳范畴看成贯穿天道、地道、人道的总规律。对于规律与现象的关系以及规律的作用,《易传》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按照《系辞上》的说法,天下事物是极其复杂和变化多端的,人们很难把握;而规律则是简单的,人们容易把握(“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言天下之至赜而不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乱也”。这是从简单和复杂的角度讨论规律与现象的关系,指出掌握规律的意义。《易传》还从抽象与具体的角度讨论规律与现象的关系,看到规律是无形的、抽象的;现象是有形的、具体的。《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命题后来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易传》认为,发展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都要随时间而变化,人类社会以及“鬼神”也不能例外。《易传》又认为,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源,“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丰卦·彖传》),“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易传》还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易经》有许多相反的卦是排列在一起的,乾卦六爻的爻辞的排列都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反面转化了。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不同于《老子》之点是,《老子》强调柔弱,《易传》强调刚强。《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天的运行永恒不止,君子应当效法天行的健壮的精神,自强不息。《易传》高于《老子》之处在于,它在强调刚强的同时,没有完全否定柔弱的作用,它主张刚柔相应,保持正中之道,以防止刚强向反面转化,并把这个思想应用到社会关系方面,作了大量发挥。
《易传》不同于《老子》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老子》主静,《易传》主动。《易传》认为,动不仅有“万物资始”的作用,动的结果还能达到“保合太和”“万国咸宁”(《乾卦·彖传》)的高度和谐状态。《易传》从重视运动发展出发,强调变革的思想,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应该顺从事物发展的趋势自觉进行变革。《革卦·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把变革视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认为经过变革事物才能向前发展,这是《易传》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