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錢鍾書贈小川環樹《宋詩選注》批校本批語輯録
【封面小川環樹題字】
【扉頁題辭】
【批語】
序言
正文
吴昌綬致王國維書信有關宋詞資料輯録
第一通
第八通
第十一通
第十三通
第十四通
第十五通
第十六通
第十七通
第二十通
第二十一通
第二十二通
第二十三通
第二十五通
第二十六通
第二十七通
第二十八通
第三十三通
第三十四通
第三十六通
第三十七通
第三十九通
第四十通
第四十二通
第四十三通
第四十五通
第四十六通
第四十七通
第四十八通
第四十九通
第五十通
第五十一通
第五十三通
第五十四通
第五十九通
第六十一通
第六十三通
第六十四通
第六十五通
第六十七通
第六十八通
論宋敏求在文獻文化史上的地位
一、“喜藏異書”、“擇之甚精”:宋氏的家學與藏書
二、“禮樂之因革”:《唐大詔令集》的編纂與唐宋典章制度的傳承
三、“纂唐文章之散逸、卷部不倫者”:唐人别集整理的貢獻
四、經典的形成:從宋氏藏書看《唐百家詩選》的編纂
論宋代譜録著述的歷史變遷
一、總體寂寥的宋初譜録撰作
二、仁宗朝至徽宗朝:譜録寫作蔚然成風
三、南渡至南宋中期:譜録寫作的地緣變遷
四、宋季時期:集大成的彙纂譜録高峰
花譜·地圖·版圖:陸游牡丹譜録、詩歌的“謫遷與世變”論述及其與《洛陽牡丹記》之對讀
一、緒論 巴蜀放逐與牡丹追逐:陸游的牡丹書寫及其“謫遷與世變”論述
二、花海與宦海:陸游巴蜀宦遊詩文的花木風景與其謫遷困境
三、花事與國事:陸游牡丹譜、牡丹詩與巴蜀詩歌的京洛情志
四、花譜與版圖:陸游《天彭牡丹譜》與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之對讀
五、結論 花譜、地圖與版圖:陸游牡丹譜、牡丹詩的分體合書及其“謫遷與世變”論述
12世紀中國宋代手抄和印刷出版之間的連續性——以王明清分期出版筆記爲例
第一部分 出版筆記:以王明清《揮麈録》爲例
作者創作和作者出版
同儕評論和讀者出版
手抄的讀者出版:朝廷
第二部分 《揮麈録》的手抄和印刷出版
收 藏
獲得渠道
通過筆記出版文本
結語
參考文獻:
邏輯的七種類型:宋代近體詩的結構主義批評
一、引言①
二、因與果的位置
(一)前因後果:行内邏輯
(二)前因後果:行間邏輯
(三)前因後果的構建
(四)前果後因的本質
(五)因果叠加的意義
三、遞進與轉折
(一)時間遞進與空間遞進
(二)程度遞進的顯隱
(三)轉折關係的特點
四、假設與問答
(一)假設關係的局限
(二)遮蔽邏輯的反問
(三)問答關係的真僞
五、結論
宋人“詩餘”觀念考釋
一
二
“詞分南北”話語體系的成立與流變——兼論兩宋詞的分期問題
一、令曲與慢詞:“詞分南北”的提出
二、填詞家法:清代南北宋之争
三、“五四”話語:宋詞進化史
四、愛國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五四”承繼
五、回歸詞史
關於宋真宗《勸學文》
一、宋真宗之《勸學文》與科舉
二、中國文學作品中所見宋真宗《勸學文》
三、宋真宗《勸學文》之來歷
四、爲何托名宋真宗?
京東士風與慶曆“太學新體”
小 序
一、京東士風:直言與諫諍
二、從地域到中央,從中央到全國:京東士風的傳播與“太學新體”的形成
三、“東州逸黨”:一個京東士人的内部集團
結 語
歐陽修的美醜意識及其表現——圍繞對韓愈詩“醜惡之美”的接受
前 言
一、出於“氣之偏”的美醜
二、歐陽修對韓愈七言古詩的接受
三、《菱溪大石》詩的醜怪表現
四、趨向於美醜融合的境界
王安石與“王門”文人群及其文學活動考論——以非新黨文人爲中心
一
二
三
四
五
陸游詩歌的生機之趣及其文化意藴
一、陸游詩對自然生機的細膩發掘①
二、陸詩生機之詠的文化意藴
1.理學的影響與身世的烙印
2.道家、道教的影響
三、陸游與楊萬里生機之詠的比較
四、結語
南宋中後期遊士群體交遊唱和的非虚擬空間
一、“江湖社友”:故鄉與他鄉的里中詩社
(一)“桐陰吟社憶當年”:京城臨安的“里中詩社”
(二)“得些湖海元龍氣”:遊士故鄉的里中詩社
(三)“攜刺投詩社”:他鄉的里中詩社
二、各地養士納士之所:遊士的聚集地及交往唱和平臺
(一)“四海詩人”:京城中遊士多種交遊唱和機會
(二)“客星聚吴會”:吴門等地方養士傳統
(三)“裹糧從之遊”:追隨好士官員的足迹
(四)“天下詩人未有不至其室”:地方士紳的詩歌會所
“宋詩頽放”——論清代的一種宋詩觀
一、“宋詩頽放”説的提出
二、“宋詩頽放”説與宋詩之“弊”
三、“宋詩頽放”説與清初宗宋詩風
四、“宋詩頽放”説與清代唐宋詩之争
五、餘論
吕本中年譜
宋神宗元豐七年甲子(1084)
宋哲宗元祐元年丙寅(1086)
宋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
宋哲宗紹聖元年甲戌(1094)
宋哲宗紹聖四年丁丑(1097)
宋哲宗元符元年戊寅(1098)
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
宋徽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
宋徽宗崇寧元年壬午(1102)
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1103)
宋徽宗崇寧三年甲申(1104)
宋徽宗崇寧四年乙酉(1105)
宋徽宗崇寧五年丙戌(1106)
宋徽宗大觀元年丁亥(1107)
宋徽宗大觀二年戊子(1108)
宋徽宗大觀三年己丑(1109)
宋徽宗大觀四年庚寅(1110)
宋徽宗政和元年己丑(1111)
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
宋徽宗政和三年癸巳(1113)
宋徽宗政和四年甲午(1114)
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1115)
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
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1117)
宋徽宗政和八年(重和元年)戊戌(1118)
宋徽宗重和二年(宣和)元年己亥(1119)
宋徽宗宣和二年庚子(1120)
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1121)
宋徽宗宣和四年壬寅(1122)
宋徽宗宣和五年癸卯(1123)
宋徽宗宣和六年甲辰(1124)
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巳(1125)
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
宋欽宗靖康二年(宋高宗建炎元年)丁未(1127)
宋高宗建炎二年戊申(1128)
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1129)
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
宋高宗紹興元年辛亥(1131)
宋高宗紹興二年壬子(1132)
宋高宗紹興三年癸丑(1133)
宋高宗紹興四年甲寅(1134)
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1135)
宋高宗紹興六年丙辰(1136)
宋高宗紹興七年丁巳(1137)
宋高宗紹興八年戊午(1138)
宋高宗紹興九年己未(1139)
宋高宗紹興十年庚申(1140)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辛酉(1141)
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
宋高宗紹興十三年癸亥(1143)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甲子(1144)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乙丑(1145)
《洛陽紳舊聞記》版本流傳考
一、《洛陽紳舊聞記》的著録與流傳情况
(一)《洛陽紳舊聞記》在宋元的流傳
(二)《洛陽紳舊聞記》在明代的流傳
(三)《洛陽紳舊聞記》在清代的著録與研究
二、《洛陽紳舊聞記》的版本考述
(一)現存版本概述
(二)點校本所謂“明洪武中張氏刊本”考論
(三)穴研齋本和鄭本關係考論
(四)鮑本小字注考論
(五)朱本與吴氏校記關係考論
(六)庫本底本考論
(七)鮑本與袁本、静緣本的關係考論
(八)《洛陽紳舊聞記》的版本源流圖
蘇詞集編纂考
序
一、北宋末期的蘇詞集——編纂的源流
二、南宋時代的蘇詞集——詞集的再編纂與注釋本的開端
三、金代的蘇詞集——選集之肇始
四、元代的蘇詞集——回歸舊版
結論
辛棄疾詞集文獻考述
一、《稼軒詞》
A.印本
B.抄本
C.版本不詳者
二、《稼軒長短句》(或《辛稼軒長短句》)
A.刊本
B.抄本
C.版本不詳者
三、《稼軒詞甲乙丙丁集》
四、《辛稼軒詞》
A.刊本
B.抄本
C.版本不詳者
五、《稼軒樂府》
六、《稼軒集》(或《辛稼軒集》)
陳瓘佛學思想管窺
一、教依天台,有門悟入
二、一多互具,交光互攝
三、自他圓融,行歸浄土
四、圓具思想,融通各家
結束語
作爲靈寶法的净明法——南宋净明法的批判與接受兼談近世道教幽科幾個要素
一、“净明經、法”、“靈寶大法”與《上清靈寶大法》
二、作爲靈寶法的净明法——靈寶法對净明法的引用與化用
三、作爲净明法的靈寶法——靈寶法中不見於現存净明法文獻的净明法
四、想象净明——草人、昇天券與作爲常式的靈寶法
五、結語
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