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分南北”話語體系的成立與流變——兼論兩宋詞的分期問題
趙惠俊
靖康之變是兩宋歷史上劃時代的震蕩事件,儘管南宋人並不認爲南渡前後有兩個趙宋政權,但後世史家却以此爲標志,將宋朝分成南北兩代,以之作爲認識研究宋朝的出發點。不僅治宋史者習慣於這種研究框架,文學史家同樣也根據靖康之變將宋代文學分成南北兩個部分,詞學研究亦概莫能外。於是,無論通代文學史還是專門詞史,往往將靖康之變視作詞史的重大轉關,由此分而論述南北兩宋之詞,構成了詞學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框架與分期,並在此基礎上産生了各種詞學命題。然而文學與政治是兩個不同的存在,儘管政治對文學影響甚巨,但畢竟各有其内在的發展機制,政權的更迭是否完全與文學的變遷相吻合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前提。早在20世紀30年代,薛礪若就在《宋詞通論》中指出過這個問題:
以前研究詞學的人們,對於宋詞時間劃分問題,都是分爲北宋、南宋兩個部分的。即一般人談起宋詞來,也好不假思索的稱之爲“北宋詞”與“南宋詞”。其實,這北宋、南宋的術語,只能用在政治史上,若用在詞學史上,不獨太感籠統與模糊,而且也是一種很不自然的分解。①
爲了打破這種籠統和模糊,薛礪若將兩宋詞統一劃分成六個時期,然而他的第三時期截止於開封淪陷,第四時期開始於宣和末年,實際上只是在詞分南北的基礎上加以細化,南北之鴻溝猶未逾越。必須承認,王朝的更替當然會對文學産生深刻影響,靖康之難導致的詞風轉變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以詞分南北的框架是在研究詞體文學時最方便最直觀的劃分。但是由政治事件特别是政治動蕩爲文學作出的分期會過於重視事件前後的對立,從而遮蔽住文學自身的發展脈絡以及由此産生的前後相承現象。“詞分南北”的論述框架在這個問題上體現得特别明顯,詞體文學在徽宗—欽宗—高宗三朝一以貫之的發展脈絡在建炎元年被截斷,衆多詞史現象與脈絡承變也就得不到關注與有效闡釋。實際上,在“詞分南北”話語體系産生之初,論者並不注重南北宋之交的對立,而是將南北兩宋打併言之,將徽欽高三朝視作一個連續的階段。反倒是在其後的承襲與發展中,建炎南渡爲詞壇帶來的新變越來越被强調,以至於徽宗與高宗兩朝成爲差異鮮明的兩個階段。雖然已經有學者對“詞分南北”觀念的發展作過翔實論述②,但多是立足於考察清代詞史與清代詞學的論述。是以本文擬將兩宋至今的“詞分南北”話語體系再作覆議,結合不同時期的論述語境考察其時的南北觀念及其深層動機,從中尋找出過分注重對立的形成原因,以及破除遮蔽的突破口,爲兩宋詞的流變與分期提供新的思考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