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具思想,融通各家

四、圓具思想,融通各家

陳瓘非但破斥拘執他方浄土之論,亦破斥但依自心的浄土論。陳瓘浄土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比那些持“不廢他方浄土,並將他方浄土匯歸一心”之論的士大夫多往前走了一步:即泯絶自他而終歸圓具實相。雖然天台、華嚴二宗所秉持的圓融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但其中仍有圓中偏與圓具的不同。華嚴宗的“理事圓融”可以簡明地表達爲“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有時真如看似“隨緣”,其實在根本上還是“隨緣不變”的。不變的真如爲本,變化的隨緣爲末,高下之分立判。華嚴宗以理事圓融爲核心的法界緣起論,其實是一種浄心緣起論。浄心緣起論自然有染浄高下之分,故是圓中偏之論。而天台宗獨特的性具學説却認爲,他宗所定義的所謂衆生之雜染妄心,當體具足三千世界一切性相,而不必待清浄真心出方得涅槃,也無所謂清浄真心開展的“不變隨緣”的緣起活動。從根本上講,本没有什麽真心、妄心的對待,當體莫非圓融實相。故天台宗的性具學説,從修行方法論的角度看,可作爲一種妄心緣起論理解。但從根本上説,則是絶待而不可思議的。陳瓘在《三千有門頌》裏説:“凡夫心具即佛具,取着不圓則不具。”華嚴浄心緣起之論,因强分染浄,故是“不具”的。陳瓘是如何解讀天台宗之“具”的呢?他在晚年所作的《與明智法師書》中説道:“若一切法性則本具矣……此性不當有無,有無自爾……於有爲妙有,於無爲真無,真無則空而不空,妙有則有而不有,有無自爾,非有無也。在假則假具,在空則空具,在中則中具,無不在無不具也。”陳瓘以有與無這一對概念作爲説明,事相上的有與無相互對待,一一宛然;理體上的有與無泯絶無對,圓融爾爾。乃至空假中三諦以及事相與理體的種種分别,在根本上當體即是一實相,終歸不可思議、莫可爲名、無所不包的圓具之境中。陳瓘雖於天台、華嚴二宗皆用力頗深,但他更多的是吸收了天台宗的圓具思想並有所發明,而非華嚴宗理事圓融的法界緣起思想。其被認定爲天台宗史上重要的護法大居士,並被古往今來雅慕天台之學者敬仰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因爲陳瓘擁有圓具的天台思想,所以在他那裏,不唯能提出有門悟入的理論、形成自他圓融的浄土思想,就是禪門之間、教門之間、禪門與教門乃至大乘與小乘之間,陳瓘也都予以圓融和會。其《請彭老開堂疏》曰:“雲門一曲,妙音不屬於宫商;臨濟三關,平地豈分於彼此?”禪宗内部的“一花五葉”,在根本上無分彼此,皆是佛心流出的教外别傳的微妙法門。其《請昕律師疏》曰:“竊以教示别圓,隨機各異。乘分大小,攝心豈殊?”無論是天台圓教還是他宗别教,無論是大乘佛法還是小乘佛教,在根本上都是究竟圓融的“一音説法”。只不過衆生的根機有異,爲了對機方才“隨類各解”。其《宗教記》則引用以圓融和會禪與華嚴二宗著稱的宗密大師的話説:“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同樣的意思陳瓘自己也在《請照堂夏講經疏》中説過:“禪者調禦之心,教是能仁之語。覺王心口,動寂總具於全身。”禪宗宗門與他宗教門,一出佛心一出佛口。諸佛心口,豈是兩般?故宗門教門本質上不相違背。陳瓘還圓融儒門與佛門。釋熙仲《歷朝釋氏資鑑》卷一〇記載陳瓘宣和元年(1119)奏議曰:“儒與釋異迹而道同,不善用者用其迹……用其心則通,通則無得而議。”又其《與羅彦侔修撰别紙》中亦曰:“故譯梵之書,以釋迦爲能仁,又譯釋迦爲能儒。然則儒外有佛,是未貫也。”一以貫之,儒佛不二。陳瓘甚至在寫給他人的祭文中也不忘圓融儒釋:“生死不二,歸其宫也。儒耶佛耶,一視融也。”陳瓘還以《中庸》之語解《金剛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經要處只九字,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一‘覺’字耳,《中庸》‘誠’言即此也。”秉持圓融思想之益,用陳瓘自己的話説,即:“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窮遠極高,無往不可。”

這裏或可附帶一提的是,陳瓘很服膺宋初高僧永明延壽並喜愛閲讀他的《宗鏡録》。延壽是禪門法眼宗僧人,亦是浄土宗第六代祖師,頗以《四料簡》和會禪浄二宗著稱。吴越王錢俶賜號智覺禪師,著有《宗鏡録》一百卷。陳瓘“爲壽禪師嘗作塔銘”,又曾作《智覺禪師真贊並序》,贊其“錢氏之好生戒殺,師有助焉”、“錢氏重民輕土,舍别歸總,用師之勸誨也”。尤其稱贊其爲天台宗實際開宗者智顗大師著作回歸中土所作的貢獻:“初,吴越天台智者教有録而多闕。師謂錢氏曰:‘日本國有之。’錢氏用師之言,貽書致金,求寫其經本。今其教盛行江左,發信之士得而習證,師之力也。”頗爲有趣的是:“宋代禪宗的主要代表人物,幾乎没有引用過延壽的著作。”而作爲天台宗大居士的陳瓘,却多次提及自己閲讀延壽《宗鏡録》的情况:“智覺引菏澤之言曰:‘知之一字,衆妙之門。’……承諭《宗鏡》光中超然獨得之事……智覺先引天台止觀,每安心門户。次引《法華》《華嚴》,各有定慧之門……”、“《宗鑒録》設問曰:二門之中,從何門而入,速得成就……”、“《宗鏡録》融會宗教之言曰……”。陳瓘緣何喜讀《宗鏡録》呢?《智覺禪師真贊並序》自供道:“師所著《宗鏡録》一百卷,禪、經、律、論與世間文字,圓融和會,集佛大成。”陳瓘既然擁有圓具的天台佛學思想,其對《宗鏡録》這樣“圓融和會”的文字表示喜愛,也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