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語

五、結語

南宋净明法文獻,就《正統道藏》所保存的情况而言,主要産生於建炎二、三年間,也有一部分産生於紹興元年或之後。從這些文獻的定名形式多標以“靈寶”,並且《太上靈寶净明洞神上品經》《太上靈寶净明秘法篇》及《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又分别參照靈寶真文、《靈書中篇》及《度人經》而敷衍成文來看,净明法與“靈寶”或者靈寶法的關係應當説是非常密切的。其中,《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不僅本身即被稱爲“靈寶大法”或“上清靈寶大法”,並且有意識地將净明法所推崇的祖師日宫孝道明王靈寶净明天尊拔高到受元始傳經的高度,在“道”的源頭意義上明確將净明法定位爲靈寶法。可以説,認爲净明法即靈寶法,或者净明法即靈寶法的一種,就南宋初净明法創立之時的認知而言也是可以成立的。此點後來也爲金允中所接受,其所編撰的作爲“靈寶正宗”的《上清靈寶大法》實際上就具有濃烈的净明色彩。儘管他本人如同王契真及《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等書的編撰者一樣,對净明法的“法”了解往往不够深入甚至完全不理解,但他有意吸收《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特别是“七事”、符券和“十戒”等内容,並鼓吹“孝道明王之教初即靈寶”,可以説是在“道”的意義上反過來對靈寶法實施了净明化。與金允中對净明法的吸收與改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天台系靈寶法文獻對净明法的“法”更有興趣。儘管有關文獻往往表現出變異或者錯誤,反映選編者對净明法的有限認知和生硬挪借,净明法在靈寶法中的存在與靈寶法在净明法中的存在一樣,表明其在南宋時代的法術流通場域中成爲一種常式。儘管南宋初成立的净明法在元代劉玉創立净明忠孝道的時代似乎早已不再存在,但這些被常式化了的净明法(或者被看作是净明法)的法術或儀式内容,伴隨着南宋時代得到總結的各種靈寶法的傳續,而成爲近世道教科儀中的構成要素,流傳至今。同時,由於本身具有靈寶法的定位,儘管在現存文獻中並没有記載净明法立成之儀,但作爲其母體的靈寶法的共同文本,則可以爲恢復或者想象净明法的某些儀節提供支持和可能。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①關於《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的現存文本及其成立年代,參見許蔚《〈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的成立年代及相關問題》,《敦煌研究》2014年第4期。

②《赤松子章曆》卷四,《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09頁。

③儘管將南宋净明法與元代净明道混爲一談,張澤洪也注意到《道藏》所收净明經典多冠以“靈寶”的事實,並且舉證《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認爲融攝了靈寶派思想,見《净明道與靈寶派——兼論與正一道法術的關係》,《道韻》第9輯,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2001年,第109頁。

④《靈寶净明院行遣式》,《道藏》第11册,第340頁。

⑤此點除了從内容上可以看出外,《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也有明確表述,據《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釋例》所載《自然玉字章》稱“大梵之炁,本乎無形,而能生有形……爰我道君,遭遇運數,元始敷教,道有攸歸。故靈寶大洞之文於是出焉,而陶鑄群黎也。……故《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者,元始説之,道君述之,雖有其經,尚祕其法,日、月二宫天子因之,以法述經意,因經明法理。自非救濟時事,運極數移,莫有昭示時也。吾今屬以洞神宰括,憫棄蒭蕘,眷細微之無知,皆大梵之赤子,是以冒昧明真,失口發隱,作《飛仙度人經法》,原舊意也。故因經叙法,尊師旨也。以經爲咒,本師令也。因法述事,廣師志也”(第599頁)。

⑥關於今本《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非原本,參見許蔚《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附録二,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第450—454頁。不過,關於其改動的年代,似乎難以根據出現許遜、張道陵已有元代封號而定爲元貞元年或之後,因爲不能排除封號有可能只是傳抄過程中的加筆。另外,今本《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目録》中,在卷三《靈圖章》的小字注提到了《玉皇本行經》,根據謝聰輝的研究,《玉皇經》在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至十四年(1221)間降世並形成定本(《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第五章,臺北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69頁),似乎可以認爲今本《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的改定年代應不早於嘉定十四年。

⑦《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一《真應章第二》,《道藏》第10册,第554頁。

⑧《上清靈寶大法》卷六、一〇,《道藏》第31册,第380、402頁。

⑨同上書,卷四三,第646頁。

⑩《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三《靈圖章第三》,第573頁。

⑪《上清靈寶大法》卷一八,第443頁。

⑫同上書,卷二五,第499頁。

⑬同上書,卷四三,第646頁。

⑭《靈寶净明院行遣式》,第340頁。

⑮參見《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第二章,第59頁。

⑯《上清靈寶大法》卷一《本法戒律品》,第356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八《齋戒禁忌門》,《道藏》第30册,第718頁。《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齋戒節度品》、卷八《神光大定品》之《威神妙戒章》,《道藏》第3册,第617、665頁。參見《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附録二,第459—460頁。

⑰《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一《説戒具科目章第八》,第560頁。

⑱同上書,卷三《靈圖章第三》,第573頁。

⑲同上書,卷五《自然章第八》,第598頁。

《靈寶净明大法萬道玉章秘訣》,《道藏》第10册,第533頁。

王亞認爲此處“靈寶大法”是對《黄素》等三書的總稱,並據此在《黄素書》序中的“靈寶大法”下增加冒號,認爲該序中的日、月二宫天尊“爲説靈寶大法、黄素法、净明法、度人法各一也”應是説靈寶大法其下包括黄素法等三者(《南宋净明道的法、職、籙與洞神部籙階的徹底符號化》,《弘道》2016年第2期)。這一看法不能成立。抛開添加“冒號”的闡釋方法不談,其對《黄素書》序的解讀顯然忽視了引文所處的文本語境,並且未考慮文獻本身的成立問題。至於此處的“靈寶大法”按照上下文,不論是作爲源頭意義的“靈寶之道”理解還是作爲《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賴以成立的前文本或者“舊載”來理解,都不可能理解爲是對《黄素》等書的總稱。

參見《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附録二,第452頁。但“除三、四二條外亦見於金允中之書”的表述並不準確。

《上清靈寶大法》卷一,第356頁。

同上書,卷四二,第634頁。

以上見《靈寶净明大法萬道玉章秘訣》,第527頁。

以上見《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一,第614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第652頁。劳格文曾就文本上的關聯,提出兩部《上清靈寶大法》都是在《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或者其源文獻基礎上成立的,但同時也説無論這種猜測能否成立,《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與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都屬於金允中所批判的天台傳統,見Kristofer Schipper&Franciscus Verellen ed.,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Vol.2,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p1022,1029.陳文龍通過對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與《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的文本比較,則認爲《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的相應部分應是來自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參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41頁。他的列表中録出了“八明”,並且還列入了《靈寶玉鑑》(第42頁)。

《靈寶玉鑑》卷一,《道藏》第10册,第139頁。

同上書,頁139。

《上清靈寶大法》卷一六,第428頁。

金允中曾提出“靈寶乃孝道明王之教,以孝弟爲主,忠直孝敬,自可動天地、感鬼神”,“惟孝惟忠,遵守禮法,是科教之本也”,見《上清靈寶大法》卷六,第380頁。此外,在《許真君狀》下,金允中有説明文字提到“宋政和年間,上尊號曰神功妙濟真君。既奉玉册,又係徽宗上表稱臣”,見《上清靈寶大法》卷三〇,第544頁。

《上清靈寶大法》卷一六,第428頁。

同上書,卷一〇、四三,第402、646頁。

同上書,卷一〇,第399頁。

同上書,第401頁。

《靈寶净明院行遣式》,第341頁。

注意到《靈寶净明院行遣式》所收《補弟子帖式》開具的“一净明法籙中帝君神王、一净明法部中八萬四千靈官主將、一净明法部中八萬四千節員甲馬、一净明法部中功曹直符受事判官”出現了“净明法籙”的表述。王亞據此認爲“南宋净明道當有自己的籙”(《南宋净明道的法、職、籙與洞神部籙階的徹底符號化》,第100頁)。這一看法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净明法籙”的表述並不可靠,不僅在現存所有净明文獻中屬於孤例,同時在《補弟子帖式》中也不符合上下文。《補弟子帖式》上文提到“準律關報净明法部中帝君神王等”,同樣是“帝君神王”就説是“净明法部中”,與下文開具項目中的官將、甲馬、功曹的表述一致,“净明法籙”很明顯應是“净明法部”之訛寫。

《靈寶净明院行遣式》所收《本壇逐月發旁券諸院神將下項》中開列净明院、天樞院、驅邪院等院神將以及嶽兵和“天寶靈書法部”神將,最後提到“三五大都功籙”中神將(第341頁)。净明院神將屬净明法,天樞院也見於净明法的職格,可能與净明法有關。驅邪院神將屬天心法。而嶽兵則並不具有特别的法派性質。“天寶靈書法部”不知是指何法派。“三五大都功籙”則是正一宗壇所出正一籙。從金允中的意見來看,齋後散壇“改正一銜,易正一服”(卷三九,第609頁。今本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襲此),則參受正一籙似乎是必須的。此外,張超然據蔣叔輿《無上黄籙大齋立成儀》指出“已受靈寶中盟秘籙,却未備受都功、盟威二籙者,由於無法出官,因此不可行齋”,見《援法入道:南宋靈寶傳度科儀研究》,載謝世維主編《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2頁。

《太上靈寶净明入道品》,《道藏》第10册,第523頁。

蕭應叟及其弟子林元鼎曾引此段,除“丹”作“寶”,“氣”寫作“炁”外,蕭應叟並稱此段爲“《靈寶大法》明《度人經》中七事大略區貫”(見《元始無量度人上經内義》卷一,《道藏》第2册,第335頁),表明蕭應叟應是從《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引録的,並且他也像後來的金允中一樣,直接將《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看作《靈寶大法》。當然,也可能他和金允中所見到的《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就直接題作《靈寶大法》,他們只是接受了既有的文獻事實。

郭岡鳳曾引此段,文字大體相同,見東海青元真人注、清河老人頌、净明道子郭岡鳳參校並頌,《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卷上,《道藏》第2册,第260頁。按此爲大定之法,不當入七事。諸本靈寶“十戒”列入第十戒,而《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所闢《神光大定品》除詳細記載大定之法,也列入“十戒”,表明“十戒”與“大定之法”確實有密切關係。不過,“十戒”雖然見於《靈寶净明院行遣式》,但《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並没有收録靈寶“十戒”,列出的是净明“十戒”。鑒於《靈寶玉鑑》所列“七經”提到“大定之法”,似乎表明《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的這一部分文字可能是將舊本“靈寶大法”中“七經”的部分内容混入了“七事”。金允中可能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因而在《七事區貫品》中未録此段。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八開列了“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神功妙濟真君”、“九天道師諶母元君”、“吴、黄十一位列仙真君”等申狀(第916頁)。關於“日宫孝道仙王”、“月宫孝道明王”之失誤及其影響,參見許蔚《明代道法傳承諸側面——明内府鈔本〈玉清宗教祈雪文檢〉識小》,《宗教學研究》即刊。

諸法物見《靈寶净明院行遣式》所收《補弟子帖式》及《傳度付法物》,第339、340頁。

《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第643—644頁。參見《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第452頁。注意到今本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傳度科儀部分也采用净明“十戒”,並且除前後有頌外,有關解説及前後相關文字也大體與金允中相同,很可能是依照金允中的做法修訂而成,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〇,第929—930頁。關於今本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存在依照金允中本修訂的問題,參見丸山宏《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第三部第二章《金允中の道教儀禮學と南宋後半期の道教界》,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第480—487頁。

《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二,第638頁。

金允中雖然有可能見到《靈寶净明院行遣式》而不予參考,但在《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並没有對傳度細節予以詳細説明的情况下,這種可能性似乎還是較小的。

該法見《靈寶净明院行遣式》,第341頁。

關於《太上靈寶净明入道品》與《太上靈寶净明秘法篇》的關係,參見《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第58頁。

《上清靈寶大法》卷四,第367—368頁。

後者圖中未列出三十二天,但從完全按原樣照搬了《太上靈寶净明秘法篇》這部分内容的《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二《元綱流演品》來看,原本《太上靈寶净明秘法篇》以及原本《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所收的《元綱飛步之圖》應該與《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所見《元綱流演飛步圖》一樣(參見表3),也是列出三十二天,而與金允中的描述一致的。

據《靈寶净明大法萬道玉章秘訣》所收《修用假令法式》介紹“步三十二天元綱西龜轉輪九色局,步至九萬里,到赤明和陽天,令踏局,令天想炁入口吞丹例。謂如《内解道德經》内甲子屬某府。又看《靈寶大法》,隱語所開圖文屬何甲子,隱語屬是何天,又屬何卦,元綱屬何宿……”(第533頁),儘管並没有提到六十甲子官君,《六十甲子官君符》的增入或許仍有一定的依據。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二,第851頁。

同上。

《上清靈寶大法》卷四,第369頁。

同上書,卷七,第385頁。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五,《道藏》第8册,第513頁。

《太上靈寶净明洞神上品經》卷上《天道秘書篇》,《道藏》第24册,第605頁。

同上書,卷下,第610頁。《太上靈寶净明秘法篇》卷上,《道藏》第10册,第539頁。

《靈寶净明院教師周真公起請畫一》,《道藏》第10册,第498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三,第909—910頁。《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一七七,《道藏》第7册,第766頁。另外,《靈寶玉鑑》卷二七收録《玉清靈寶普度萬靈咒》一首,小字注稱作“金闕上帝授許旌陽超度玄祖咒”(第333頁),不知與净明法有無關係。

鮑菊隱在介紹醒感戲時提及了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所收《靈寶净明解十傷符》,並指出儘管這些符被説成是出自净明法,但它們與許遜(净明法)有關的證據還有待發現,見Judith Magee Boltz,Exploring the Daoist Canon for Ritual Counterparts to Xinggan Xi(醒感戲),載連曉鳴主編《天台山暨浙江區域道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7頁。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二,《道藏》第31册,第96頁。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六七、二七九,《道藏》第8册,第326、459頁。周思得編《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稱作“十傷符”,見該書卷三〇,哈佛大學藏明宣德七年刊本,第61a葉。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六一,《道藏》第7册,第311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三,第918頁。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六〇,《道藏》第8册,第246頁。孤魂與横死、傷亡雖然常常并舉,有時也會混淆,但却是不同的。横死、傷亡雖然可以看作是成爲孤魂的原因之一,但攝召序列中的孤魂却是按照社會身份來界定的。有關孤魂成立的討論,參見許蔚《孤魂考——道教與中土佛教幽科中一種類型化幽靈的生成》,待刊(初稿見《第四届佛教文獻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大學2016年11月;《文學與文化青年論壇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17年10月;《第二届中古宗教史青年工作坊論文集》,嶽麓書院,2017年12月)。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六六,《道藏》第8册,第314——317頁。

鮑菊隱即受到這種混編方式的影響,將《靈寶召二十四類傷亡符》《九天普度院攝召三十六類傷亡》與《靈寶净明解十傷符》作爲同一類符法處理,見Exploring the Daoist Canon for Ritual Counterparts to Xinggan Xi(醒感戲),第470頁。

清咸豐六年唐文焕抄本,見www.homeinmists.cn第548號文檔。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第862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第775頁。

《靈寶净明院諸師密誥》,《道藏》第10册,第525頁。

《太上靈寶净明秘法篇》卷上,第540頁。

《靈寶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道藏》第10册,第549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第863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第775頁。

《靈寶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第548頁。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第775頁。

同上書,第778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九,第832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九,第43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第866—868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四,第787—789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四五,第865頁。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三,第778頁。

《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一《説戒具科目章》,第558、560頁。

《太上靈寶净明入道品》,第524頁。九祖仙職須奏請判下,例見真師判下周方文九祖六親仙職,見《靈寶净明院真師密誥》,《道藏》第10册,第525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六,第936頁。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〇,第49頁。

同上書,卷五五,第208頁。金允中的有關描述非常簡單,只是説“或取新茭縛龍吏,納其符於草人身中,使負簡文”,見《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二,第560頁。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五,《道藏》第4册,第46頁。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五,第214頁。

當然,靈寶法中也並没有那麽忽略神吏或者童子,《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不僅收有《茭龍驛吏符》《金龍驛吏符》各一道並咒,也還有《茭龍童子符》《金龍童子符》各二道(塞於左、右耳)並咒,見該書卷二七六,第432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六二,第962頁。《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六〇在介紹紫英靈書法時,提到劉混康《靈寶大法》用《靈書中篇》爲左右《昇天券》,並評述説“又以茭爲亡人之身,衣以生時服色,安於壇席,聽受功德。此亦是一法門。此靈書召攝到亡魂,不拘多少,皆見其形影。茭爲人身,不必用也”(《道藏》第8册,第253頁)。雖然没有提到變錬五臟等事,這一茭草結作的人身,需要着生時服色,並且應與《昇天券》配合使用,似乎應與陰尸變錬方法中的茭人有關。而如果以茭草結作人身確實是劉混康所傳,那麽,似乎可以認爲至少在北宋末已有此種做法。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一,第169頁。

同上書,卷三六,第579頁。關於召魂與墜幡,參見許蔚《風動幡動——〈先天斛食濟煉幽科〉中的禪宗公案兼談近世道教科儀編撰問題》,《宗教學研究》即刊。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三五,第10頁。亦見《靈寶玉鑑》卷一〇,第213頁。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七七,第442頁。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六二,第965頁。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七,第135頁。

《太上靈寶净明飛仙度人經法》卷二《立券章第八》《製券章第九》,第566頁。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八,第63頁。

同上書,第62頁。預修籙式見《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〇,第68頁。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八,第139頁。

《斷裂與建構:净明道的歷史與文獻》第二章,第39—66頁。

【注释】

[1]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净明道科儀文書收集、整理與研究”(15BZJ03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