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建炎三年己酉(1129)
饒節(如璧)卒(1065—1129)。晁説之卒(1059—1129)。
吕本中四十六歲,南行途中。
作《寒食》五首。
《外集》卷三。詩有“三年羈旅逢寒食”句,吕本中於建炎元年秋逃至宣城,至是爲三年。
抵洪州,作《離洪州渡西江至翠巖寺紫清宫》等詩。
《詩集》卷一二。洪州,今江西南昌。其《宿翠巖寺》有“風聲欲送(原校:一作送晚)秋”句,知到南昌時,已是九月末。
抵筠州,作《題筠州僧房》詩。
《詩集》卷一二。《題筠州僧房》曰:“山路雨餘新筍出,江城春晚雜花香。”知一行在洪州逗留甚久,故到筠州已是春天景象。筠州,今江西高安。
作《題圓悟與兄法語》。
《詩集》卷一二。詩曰:“杲公昔踏胡馬塵,城中草木凍不春。胡兒却立不敢問,其誰從之上人。袖手歸來兩無語,如今且向江南住。雲居老人費精神,送向高安灘頭去。”圓悟,即圓悟克勤,臨濟宗高僧。兄,圓悟門人上人。法語,闡説佛教基本教義之語。《大慧普覺禪師年譜》:靖康元年(1126),“時女真之肆驕,取禪師十數,師爲首選。圓悟遣上人侍行,有西竺密三藏,俱館金明池上,日與論義,密深敬服。虜酋壯,師不少屈,由是一衆獲免其行。師於是年八月出京。按吕居仁送上人之雲居省師詩曰……(即此詩,略)”《宋史·高宗紀》一:建炎元年冬十月癸未,高宗在揚州,克勤入對,賜號圓悟禪師,改住雲居寺(在今江西星子縣)。是詩乃吕本中送上人前往雲居省師,當作於本年。
盛夏,作《李文若季敵訪余高安留連累日臨行贈之》詩。
《詩集》卷一〇。李文若,字季弓,李彤,字季敵,皆李彭弟。詩有“未歇中原胡馬塵”句,當作於紹興初避地高安時,而《詩集》原編於靖康以前,誤。詩又稱“盛夏苦雨成淫霖”,則詩人一行在筠州已滯留數月。
秋,作《離筠州》詩。
《詩集》卷一二。詩有“淮甸初經夏,江西復度秋”句。淮甸,即淮河。謂建炎初逃離開封,經淮河一帶輾轉抵達宣城,在宣城已度過第一個夏季,而到江西,則是第二個秋天。
作《高安道中有懷故人李彤》詩。
《外集》卷一。是詩懷念李彤兄弟來高安相訪之情,作於本中離開高安去南嶽途中。據詩中“寒起”、“霜林”等語,時已在是年秋,與上《離筠州》合。
到南嶽(衡山)訪演公、善公二僧,作《將至南嶽先寄演公禪師善公華嚴》詩。
《詩集》卷一二。詩曰:“江西趼足過湖南,本赴郴陽故人約。中途群盗又蜂起,所至往往爲囊橐。遲回改路心自笑,隱忍畏事人所薄。不因此去渡湘水,更欲何時到南嶽。山中况有二老人,萬里同來且安樂。遥瞻見我應大笑,白鬚黑面都如昨。”知一行原本應約到郴州,但因遇“群盗”,只好借機去南嶽看望爲避地“萬里同來”的二位老人。按:衡山,在今湖南衡陽市。
冬,作《己酉冬江上警報》詩。
《外集》卷一。己酉,己,原作“丁”,誤。《宋史·高宗紀》二:建炎三年冬十月,“金人自黄州濟江,劉光世引軍遁,知江州韓梠棄城去。金人自大冶縣趨洪州”。
父吕好問進封東萊郡侯。
《家傳》:“建炎三年冬祀,進封東萊郡侯。”
到達衡州,作《飯花光店是日立春》詩。
《外集》卷三。詩有“東西水畔凍全坼,南北枝頭春已回”句。按《明一統志》卷六四《衡州府·山川》:“花光山,在府城西南十五里。上有花光寺,宋時花光僧居此,善畫梅,黄庭堅有詩。”按:據吕本中行蹤,當在南嶽、岳陽一帶逗留良久,故此所謂“立春”,應在建炎三年末或四年初。
作《衡州逢解子中别後奉寄》。
《詩集》卷一三。詩略曰:“我來筠水陽,君亦發章貢。相逢瀟湘門,及此兵未動。……衡州逼南嶽,湘水寒不凍。”解子中,其人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