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邏輯的反問
在近體詩的“問答”邏輯關係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問句。近體詩中的問句一般可以被分爲三類,即疑問、反問與設問:疑問句幾乎全部出現在詩歌的最後一行;反問句較爲複雜,但大部分被放置在任意一聯的對句(本小節主要討論處於對句位置的反問句);設問句一般被放置在任意一聯的出句。由於陳師道在七律中提問的例子極多,因而以下主要以陳師道的例子進行説明。
疑問句是作者對於其預期讀者的提問(句子主語多爲“你”),且往往是在詩作結束時出現,因此是不需要有答案的,例如:
白首相逢恐無日,幾時筆劄到林泉?——陳師道《送蘇迨》
聞道承明方厭直,幾時來伴訪山家?——陳師道《寄徐吉父學士》
如今歸去還高卧,更問風光有幾旬?——陳師道《次韻關子容湖上晚飲》
疑問句很容易與反問句相混淆,因爲大部分反問句也都是處於對句的位置,且大多是在尾聯:反問句的答案是隱藏在提問中的,其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種强調的語氣以及與問題相反的否定意思。僅以陳師道的七律而論,其在尾聯對句處使用反問句的次數是使用疑問句次數的五倍以上。
歲禄二千親八十,世間誰有此時榮?——陳師道《送建州鄭户部》
翰墨日疏身日遠,世間安得尚虚名?——陳師道《早起》
富貴本非吾輩事,江湖安得便相忘?——陳師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門》
信有神仙足官府,我寧辛苦守殘書?——陳師道《和黄預七夕》
含毫欲下還休去,懷抱何由得細知?——陳師道《寄答泰州曾侍郎》
只信詩書端作祟,孰知糠籺亦能肥?——陳師道《和黄預病起》
不過,在宋代律詩中間兩聯的對句位置也經常能見到反問句。以下依舊以陳師道的七律爲主,選取了頷聯或頸聯的對句使用反問的例子:
經國向來須老手,有懷何必到壺頭?——陳師道《寄侍讀蘇尚書》
筋力尚堪供是事,登臨那得總無情?——陳師道《和顔生同游南山》
逐北我方填坎井,圖南誰得料鵬鯤?——陳師道《酬智叔見贈》
淮海風濤真有道,麒麟圖畫豈無時?——陳師道《寄泰州曾侍郎》
一代英豪出門第,當時毁譽豈窮通?——陳師道《寄子開》
只將憂患供談笑,敢望功名答聖朝?——陳師道《贈歐陽叔弼》
老退不應稱敏捷,顔蒼寧復借紅酣?——陳師道《答顔生》
還朝不待三年最,得郡何妨萬里行?——陳師道《送建州鄭户部》
更能作意憐衰病,肯復重來道古今?——陳師道《陳詢秀才歸徐》
反問句一般是没有也不需要應答句的。那些處於尾聯對句的反問句,其後自然没有可以放置答案的空間;而處在頷聯或頸聯對句位置的反問句,其後爲下一聯的出句,而這些出句幾乎都是“話題内容的變化”,所以對於上一聯對句中的反問也是没有直接的回應效果的。
然而反問句的作用,除了强調語氣和表示否定之外,還能够遮蔽其他的邏輯關係。這也就是説,在擁有反問句的那兩行詩,其間普遍存在着其他類型的邏輯,但却不容易被發現。如果我們將以上陳師道在頷聯或頸聯中使用的反問句轉化成陳述句,再進行分析,則會發現:
經國向來需老手,/有懷[不]必到壺頭。(前因後果)
筋力尚堪供是事,/登臨[不]得總無情。(前因後果)
逐北我方填坎井,/圖南[無人]料鵬鯤。(前因後果)
淮海風濤真有道,/麒麟圖畫[正有]時。(前因後果)
一代英豪出門第,/當時毁譽[非]窮通。(前因後果)
只將憂患供談笑,/[不]望功名答聖朝。(前果後因)
老退不應稱敏捷,/顔蒼[不]復借紅酣。(程度遞進)
還朝不待三年最,/得郡[不]妨萬里行。(轉折)
更能作意憐衰病,/[不肯]重來道古今。(轉折)
以上陳師道詩例中尚未涉及的是反問與“時間遞進”、“空間遞進”的結合,而陳與義《傷春》的頷聯可以作爲補充:
初怪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陳與義《傷春》
初怪上都聞戰馬,/[又]知窮海看飛龍。(時間、空間遞進)
至於反問與“假設”的結合,可以參考上一小節中引用過的例句:
當時若使無新室,/此地安知有釣臺?——胡仲弓《嚴子陵釣臺》
當時若使無新室,/此地[不]知有釣臺。(假設)
當世若無知止者,/公朝何以勵貪夫?——袁説友《知止堂》
當世若無知止者,/公朝[無]以勵貪夫。(假設)
由於以上十二例皆爲頷聯或頸聯,因此其“行間邏輯”同時也都擁有“並列”的關係,也就是存在邏輯叠加現象。此外,有些例句還擁有“行内邏輯”,這就造成了更加複雜的美典效果。嚴格意義上講,僅僅是對句中出現反問不能够算一種“邏輯”——它只是與普通的陳述句一樣,是承載邏輯的載體而已,但是這種載體却對“邏輯”的顯現造成了阻礙——當律詩的頷聯或頸聯擁有反問句時,其他的邏輯很可能會被反問的語氣所掩蓋。
當我們意識到反問對於邏輯的遮蔽效果之後,我們便不得不依賴於尋找虚字,纔能够將反問句所遮蔽的邏輯顯現出來。在這種情况下,有一種特殊的例子是以“不因”一詞來强調反問句中的邏輯的,譬如出現在首聯或尾聯的: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歐陽修《黄溪夜泊》
不因蕭散遺塵事,/那覺人間白日長?——陸游《自上灶過陶山》
不因别乘離騷句,/那得斯時有是言?——韓淲《又次趙倅五日即事韻》
不因乘興來過我,/老子姓名誰得知?——許及之《次韻湘西許老》
以及出現在頷聯與頸聯的:以上這種句法可以用套語“如果不是因爲……則如何能够……”(If it is not because...how could it be that...)來連接。結合上一小節中提到的,那些没有虚字的“前因後果”的例句,其邏輯都可以被“假設”所替换;而在此處所展現的是,“不因”一詞直接造成了“假設”與“前因後果”邏輯的完美並存。因此,我們也能够再次證明,“假設”與“前因後果”邏輯的擁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比較類似的兩種思維方式。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楊萬里《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其一
不因赤水時時往,/焉有黄芽日日娱?——邵雍《二十五日依韻和左藏……見贈》
不因泉石耽成癖,/那識簞瓢味更真?——陳宓《題雲石深趣堂》
病體不因衰後覺,/宦情誰向死前休?——吴泳《洪都病中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