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紹興三年癸丑(1133)

宋高宗紹興三年癸丑(1133)

吕本中五十歲。

二月一日,作《夏均父詩序》。

吴曾《能改齋漫録》卷一〇《江西宗派》:“蘄州人夏均父,名倪,能詩,與吕居仁相善。既没六年,當紹興癸丑二月一日,其子見居仁嶺南,出均父所爲詩,屬居仁序之,言其本末尤詳。”該序全文已佚,今存節本,乃論作詩活法,見王正德《餘師録》卷三《吕居仁》、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江西詩派·吕紫微》等。

離桂林,作《桂林别珂首坐二首》。

《詩集》卷一一。有句曰:“漓水東邊兩年住,往還才有一珂公。”珂首坐,事迹不詳。兩年住,指丁父憂居喪期間,在漓水(即漓江)東岸暫住達兩年之久。

五月,當已除服,到永州,作《浯溪》詩等。

《詩集》卷一三。詩略曰:“五月行人汗如雨,意緒昏昏雜塵土。浯溪一見《中興碑》,便有清風濯煩暑。”浯溪,在永州祁陽縣(今屬湖南永州市)。《中興碑》,即元結所作《大唐中興碑》,顔真卿大書深刻於摩崖。又作《永州西亭》(有“天暑畏道路”句)、《永州法華寺西亭》(《外集》卷一)等,蓋作時相近。

夏,到柳州,作《柳州開元寺夏雨》詩。

《外集》卷一。

八月,作《送常子正赴召二首》。

《詩集》卷一三。常同,字子正,邛州臨邛(今四川邛州)人。建炎四年(1130)召至行在,爲大宗丞。紹興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對,首論朋黨之禍,見《宋史》本傳。據《建炎要録》卷六七,常同由柳州召還,在是年八月癸巳。

秋,寓居臨川。

《能改齋漫録》卷一〇《江西宗派》:“居仁已而出自嶺外,寄居臨川,乃紹興癸丑之夏。”按:謂寄居臨川在是年夏,稍誤,當在秋,見下引本中所作《謝幼槃(薖)文集跋》。

九月,作《謝幼槃(薖)文集跋》。

跋文曰:“紹興三年秋,自嶺外北還,過臨川,去幼槃之没十八年矣,始盡得幼槃書于其子長訥所。……雖然,幼槃與其兄無逸修身厲行,在崇寧、大觀間不爲世俗毫髮汙染,固後進之師也,其文字之好蓋餘事爾。後之學者尊其行並學其文可也,學其文不究其行,則非二子立言之本志。九月二十日,吕本中書。”

作《贈一上人》《送一上人》詩。

《詩集》卷一三。一上人,即釋法一。據孫覿《長蘆長老一公塔銘》,靖康之難後,法一投疏山草堂清公道場。疏山草堂,即疏山寺,在今江西金溪縣滸灣鎮附近。

又作《贈珪公杲公四首》。

珪公,即釋士珪(1083—1146),成都史氏子,事迹詳《新續高僧傳四集》卷一一《温州龍翔寺沙門釋士珪傳》。杲公,即釋宗杲,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大慧禪師年譜》:紹興三年(1133),“臨川太守曾公紆以廣壽虚席請師,莫之得,遂托待制韓公子蒼(駒)及舍人吕公居仁以書勸諭,庶幾肯就,而師堅志莫屈。……九月,同圭禪師之臨川,訪子蒼、居仁,謁草堂和尚於疏山,因館子蒼之西齋”。

又作《戲呈東林雲門二老》《佛日縱步相尋索歸甚苦戲成絶句》。

東林、雲門,即珪、杲二禪師。佛日,宗杲法號。《大慧普覺禪師年譜》:靖康元年(1126),“于時士大夫争與之(宗杲)游。雅爲右丞相吕公舜徒(好問)所重,奏賜紫衣,師號佛日大師”。按:因二禪師不肯住臨川廣壽寺,執意回福建雪峰寺,故詩有“索歸”之語。以上諸詩,皆作於紹興三年秋。

與錢伯言、韓駒唱和。

《詩集》卷一四《答錢遜叔》:“病夫袖手無所爲,一坐臨川已三月。忽蒙妙句起衰憊,頓覺和氣生毛髮。”本卷有次韻錢氏唱和詩多首。是時韓駒亦居臨川,其《陵陽集》中亦有次韻唱和詩多首,皆同時之作(按:據《建炎要録》卷九一,韓駒罷中書舍人後寓居撫州,於紹興五年秋七月卒)。

收聚子弟在臨川共學。

吕祖謙《題伯祖紫微翁與曾信道手簡後》:“先君子(指其父大器)嘗誨某曰:……‘紹興初,寇賊稍定,舍人(其伯祖本中)與諸父相扶攜出桂嶺,愒臨川,訪舊友多生死,慨然太息,乃收聚故人子曾信道輩,與吾兄弟共學,親指畫,孳孳不怠。既又作詩勉之,今集中寄臨川聚學諸生數詩是也。’”所謂“紹興初”,當在是年;所謂“數詩”,殆指《贈夏庭列兄弟》(《詩集》卷一二)、《贈大倫與三曾二聚學並寄夏三十一四首》(同上卷一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