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依天台,有門悟入
陳瓘生活在宋代這個士人“無坐不談禪”⑧的時代,自然也染指禪學。但其學禪喜以意解。參謁靈源惟清禪師,即“執聞見以求解會”。禪師直言其當“離却心意識而參,絶却凡聖路而學”⑨。釋道謙在《宗門武庫》第十九則中亦説:“(陳瓘)留神内典,議論奪席,獨參禪未大發明。禪宗因緣多以意解,酷愛《南禪師語録》,詮釋殆盡。”⑩雖然禪門與教門(天台、華嚴等宗派)在本質上是“諸佛心口,必不相違”的,但在成佛的方法論上,總歸面貌不同。禪門更强調直覺的“悟”,教門更注重理智的“解”。二者本無高下之分,要在適應不同根機的學佛者而已。陳瓘的以意解禪、遍釋《語録》,並非禪門開悟的正途。其禪學思想“未大發明”,理固宜然。
陳瓘雖不以參禪得力的士大夫的身份在佛教史傳中得到顯揚,但他却是天台宗重要的大居士。天台宗宗史名著《佛祖統紀》卷一五將其歸爲明智中立的六位法嗣之一(其中只有兩位居士,另一位是晁説之)。該書作者釋志磐在陳瓘小傳後寫道:“智者之世,有徐陵、柳顧言……明智之時,有晁以道、陳瑩中。是數君子不特知道,又能立言以贊之,智者之道於是愈有光焉。”⑪對天台宗深有研究的龔自珍,更是在《南嶽大師像贊》中説:“圓教十四燈:龍樹、慧文、南嶽、天台、章安、永嘉、終南、荆溪、四明、陳瑩中、虎溪、幽溪、百松、蕅益是也。”⑫天台宗將佛法内容判爲藏、通、别、圓四教,以圓教爲究竟。天台宗即自視爲圓教。龔自珍列舉了天台宗一千多年來的十四位破暗明燈級的代表人物。陳瓘是其中唯一的居士,其在天台宗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陳瓘對天台宗旨深有研究。代表作是政和中(1111—1115)作於台州的《三千有門頌》⑬。此《頌》既詮釋、發揮了智顗大師圓具的佛教思想,又爲鈍根人學佛,論證、指明了可以切實修行的路徑。
天台宗將佛法内容判爲藏、通、别、圓四教,每一教又各具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合稱四教四門。陳瓘認爲,鈍根學人應當選擇從有門悟入。陳瓘之師明智中立曾對此表示憂慮:“以‘有’題之,恐鈍者不領。”⑭大師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有門只是四門中的初門而已,並不究竟。另一方面,針對凡夫容易執著於“有”的習性,佛法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掃相”——破斥凡夫所執之假有。大師擔心陳瓘《有門頌》之名,會加深不明就裏的凡夫對“有”的執著。對此,陳瓘從“隨順古意”的角度解釋道:“若論具足佛法,則見思假即法界也;若論法性因緣,則第一義亦因緣也。故此妙門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可論。此即《止觀》有門之大旨,而前書妙假之意也。”⑮陳瓘所隨順的“古意”,即天台宗的實際開宗者智顗大師《摩訶止觀》中的相關思想。大師在《摩訶止觀》中開示道:“觀見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佛法……初門既即是三門,三門即是一門,但奉一門爲名,雖有四名,理無隔别。”⑯陳瓘“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的思想,是繼承並發揮了智顗大師的相關思想的。有門雖然是四門中的初門,但“初門即三三即一”,“門門一一爲法界,攝一切法皆無餘”。
當然,一心在觀察思維真空、假有、中道三諦時,從根本上説不應有先後次第。三諦是法界實相的不同體現,離開任何一諦,則法界實相不能圓滿。陳瓘認爲,雖然在根本上應該秉持智顗大師所提出的“觀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圓妙觀心也”⑰的“一心三觀”原則。但是,學佛之人畢竟根機陋劣者居多,對於僅具入門水準的學人,應提供一種簡便易行的悟入方式,那便是從有門悟入——“不以妙假有門觀,誰知法界具足法”。凡夫如果單純執著於“有”,此“有”自然屬於“病”。若凡夫以“有”作爲“悟”的觀照對象與“入”的所由之徑,則此“有”(“病”)即成爲開悟的“藥”。這大概即是陳瓘“前病後藥,無兩有也,病去惑亡,則有門豁矣”⑱想要表達的思想,也是他以“有”名頌的“妙假之意”之所在。
另外,陳瓘非常清楚,無論是四門還是三諦,都是名相概念的假立,其“妙境元無空假中”、“假不待空,泯絶無對,説有説無,皆不待絶”⑲等文字所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但問題又回來了,如果不給初機學人指方立向,而是只拈一個“泯絶無對”的圓融之境出來,學人們又如何進行止觀實踐呢?故須“而亦不離空假中”。其在《答羅茂衡大夫别紙》裏説:“《起信論》依一心而二門。一曰真如門,一曰心生滅門。《宗鑒録》設問曰:二門之中,從何門而入,速得成就?答曰:但從生滅門入,直至道場。夫真如雖真,而理不可取。生滅雖妄,而事不舍。”真如雖真,其理却難於爲初學者所領會把捉。反不如從有生有滅的生滅門入手,從而速得成就。更何况“豈知十界本來一”,真如、生滅二門的高下對待,亦是假名。有門雖是四門之初門,但亦是法界全體,與其他三門互具互攝,“皆非世數可分别”。陳瓘的《三千有門頌》,對四門中的有門,作了他人未發的精妙詮解,得到了後世許多雅慕天台之學者的贊美。南宋樓鑰曰:“本朝楊文公、楊無爲、張無盡及了翁輩,皆留心教觀,深入其趣。讀此《頌》及《書》
,可以知其所造之實。”
明馮夢禎曰:“今觀陳瑩中先生所撰《有門頌》,抑何言約義辨也。”
明紫柏大師《髡丁歌》曰:“陳瑩中,人中龍,天台教觀有門融。”
餘不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