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餘論

五、餘論

由上所述不難看出,批評宋詩“頽放”“頽唐”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清初翰林院,中期以後除紀昀外,餘不多見。不過,儘管有這種批評,宋詩却在清代被廣泛接受,終清一代未曾中斷,而否定宋詩者並未始終掌控主流話語權。康熙朝翰林院詩風全面宗唐,宋詩只是得到非館閣之人的推重;然而乾隆以後,翰林院也逐漸成爲宗宋詩風的天下。不過畢竟宋詩蒙有“頽放”“頽唐”之譏,故在宗宋時,他們也要小心翼翼加以避免,由此,清代宗宋詩風的演變出現以下幾種趨勢。

首先,由淺易到高古。宋詩語言的淺顯,表述的流易,與宋代詩人的平民化身份相一致,明代公安派、清代性靈派都體現出口語化傾向,其實也是市民階層審美趣味的體現,而這與傳統的審美理想背道而馳。因此正統詩人堅决抵制這種作風,視之爲“頽唐”,從而大力提倡“高古”的詩風,在詩語、詩法及性情方面維護古典審美理想,强調“欲作古賢辭,先棄凡俗語”,反對口語入詩;不滿表述流易,因爲“文字清便快利,便不入古”,“高古”作爲淺易文風的對立面成爲正統詩人的追求,以此扭轉“頽唐”的發展方向。

其次,由抒情到知識。爲避免淺易,與抒情相比,清人更重學問。清代翰林院詞臣一個重要的職責爲修纂書籍,學問精深,最長以學爲詩。雖然論詩時他們也提倡“首性情,次學問”,但又説“性情又自學問中出”,因此力主學人之詩,甚至不惜“以考據爲詩”。出於此,清初宗宋派推崇蘇軾、楊萬里、陸游等詩家,而乾隆以後最重黄庭堅,其地位甚至超過蘇軾,如翁方綱、姚鼐、祁寯藻、曾國藩等,無不如是,以學問爲詩正好可以彌補宗宋詩風的率意“頽唐”。

第三,由詭激到中和。清初宗唐詩風即以“中正和平”反駁宗宋詩風的詭激“頽唐”氣象,此後宗宋詩人也提倡“和平”之音,温柔敦厚之旨,祁寯藻《題詠莪少司馬癸丑歲詩稿》云:“獻納論思有性情,體裁風雅氣和平”,何紹基《題符南樵半畝園訂詩圖》云:“温柔敦厚乃宗旨。”二人均爲嘉道時期翰苑宗宋詩人的主要人物,可見其時詞臣地位尊崇,自然心性和平温厚,便以“温厚和平”的傳統詩美力排“頽放”“頽唐”的格調。

總之,清人對宋詩“頽放”“頽唐”的認識,促使他們在效法宋人時避免這一傾向,於是將唐詩的“格律圓融”“中正和平”的特徵融進宗宋詩風之中,從而提出“熔鑄唐宋”的詩學觀。“宋詩頽放”説雖因否定宋詩成就而有其局限,但這一觀點在清代詩學發展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視。

(作者單位: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

①鄭方坤《本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二《百尺梧桐閣詩鈔小傳》,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24册,明文書局,1985年,第216—217頁。

②汪懋麟《百尺梧桐閣文集》卷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1册,第739頁。

③徐乾學《十種唐詩選書後》,王士禛《十種唐詩選》卷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94册,第446頁。

④徐乾學《漁洋山人續集序》,《憺園文集》卷二一,《續修四庫全書》第1412册,第579—580頁。

⑤《憺園文集》卷三三,第732頁。

⑥《百尺梧桐閣文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1册,第700頁。

⑦《百尺梧桐閣遺稿》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1册,第819頁。

⑧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〇,中華書局,1979年,第822頁。

⑨吴可《藏海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中華書局,2006年第2版,第331頁。

⑩尤侗《艮齋雜説》卷五,清康熙刻《西臺全集》本。

⑪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08頁。

⑫《杜詩詳注》卷六,第468頁。

⑬《瀛奎律髓彙評》卷二七,第1204、1205頁。

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〇《誠齋集》提要,中華書局,1965年,第1380頁。

⑮《唐宋詩醇》卷二四《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8册,第484頁。

⑯《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八,第1362頁。

⑰《隨園詩話》卷一四,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64頁。

⑱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50—351頁。

⑲《山名别集》,劉克莊《後村集》卷九六,《四部叢刊》本。

《瀛奎律髓彙評》卷四四,第1595頁。

同上書,卷二四,第1071頁。

《蘇軾資料彙編》下編,中華書局,1994年,第1869頁。

《瀛奎律髓彙評》,卷一〇,第357頁。

同上書,卷二蘇軾《卧病逾月請郡不許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鎖院是日苦寒詔賜官燭法酒書呈同院》、卷二〇《普明寺見梅》批語,第70、803頁。

同上書,卷二三,第982頁。

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第八册《放翁集外詩·逸稿續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576頁。

陳師道《後山詩話》,何文焕輯《歷代詩話》上,中華書局,1981年,第311頁。

《瀛奎律髓彙評》卷三九,第1466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六,第4177頁。

《蘇軾資料彙編》下編,第1940、1971頁。

全祖望《鷓鴣先生神道碑》,朱鑄禹《鮚埼亭集匯校集注》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1頁。

《瀛奎律髓刊誤序》,《紀曉嵐文集》第1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83頁。

《惠山紀遊寄子湘》,宋犖《西陂類稿》卷一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3册,第127頁。

曾燠《江西詩征》卷七八,清嘉慶九年刻本。

孫梅《四六叢話》卷三三,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五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993頁。

《瀛奎律髓彙評》卷二三,第991頁。

同上書,卷二七,第1159頁。

《載酒園詩話》卷五《陸游》,《清詩話續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53頁。

參見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派詩》,東方出版社,1997年,第17頁;潘承玉在《清初詩壇:卓爾堪與〈遺民詩〉研究》一書中概括明遺民弘揚的諸種價值時就有“存宋—存明説”一項,中華書局,2004年,第313—314頁。

沈德潛《清詩别裁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頁。

沈德潛《歸愚文鈔》卷一一,《沈德潛詩文集》(三),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第1302頁。

沈德潛《清詩别裁集》卷一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85頁。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可參看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派詩》的相關論述。

鄭方坤《本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一《田間詩鈔小傳》,《清代傳記叢刊》第24册,第85—86頁。

徐璈《桐舊集》卷三四引《江南通志》語,民國十六年刻本。

參見拙作《王士禎進入翰林院的詩史意義》,《文學遺産》2008年第2期。

《漁洋詩話》,《清詩話》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163頁。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三《叢碧山房集》提要,第1659頁。

《王爾玉詩集序》,《改亭文集》卷二《續修四庫全書》第1408册,第104頁。

《載酒園詩話》卷五《陸游》,第453頁。

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卷四《陸堂(陸奎勳)詩鈔小傳》,《清代傳記叢刊》第24册,第386頁。

沈德潛《歸愚文鈔》卷一四,《沈德潛詩文集》(三),第1355頁。

分别見《原詩》卷一《内篇上》、卷二《内篇下》,《清詩話》下册,第571、580頁。

朱彝尊《劉介於詩集序》,《曝書亭全集》卷三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448頁。

《李天生詩集序》,《遂初堂集》卷八《續修四庫全書》第1417册,第519頁。

朱鶴齡《寒山集序》,《愚庵小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08頁。

錢謙益《施愚山詩集序》,《牧齋有學集》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60頁。

《明詩别裁集》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1頁。

《湖北詩徵傳略》卷一八,清光緒七年孝感丁氏涇北草堂刻本。

沈德潛《秦淮雜詠》其五自注,《歸愚詩鈔》卷一九,《沈德潛詩文集》(一),第395頁。

《溉堂集·詩餘》卷一《長相思》題下注,清康熙刻本。

趙翼《甌北詩話》卷一〇,《清詩話續編》上,第1299頁。

俞兆晟《漁洋詩話序》引王士禎語,《清詩話》上,第163頁。

《七子詩選序》,沈德潛《歸愚文鈔》卷一四,第1361頁。

《王鳳喈詩序》,同上書,第1359頁。

《本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一《憺園詩鈔小傳》,《清代傳記叢刊》第24册,第137—138頁。

龐塏《盛鶴田詩序》,《叢碧山房文集》卷一,《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5册,第379頁。

徐珂《清稗類鈔·文學類》,中華書局,1984年,第3908頁。

張玉書《御定全唐詩録後序》,《張文貞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2册,第439頁。

康熙《雜著·講筵緒論》,《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卷二六,《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册,第233頁。

施閏章《佳山堂詩序》,《學餘文集》卷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7册,第60頁。

毛奇齡《西河詩話》卷五,張寅彭主編《清詩話三編》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813頁。

同上書,第815頁。

《瀛奎律髓彙評》卷八洪邁《王龜齡王嘉叟木藴之同過小園用郡圃植花韻》批語,第308頁。

《歷朝應制詩序》,《牧齋有學集》卷一五,第715頁。

徐元文《隨輦集序》,高士奇《隨輦集》卷首,《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輯第16册,第553頁。

黄與堅《吴巢薇詩集序》,《願學齋文集》卷二八,《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4册,第270頁。

《瀛奎律髓彙評》卷二三,第962頁。

《宋荔裳文集序》,《西堂雜組二集》卷二,楊旭輝點校《尤侗集·西堂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67頁。

《與張荷塘論詩》,《惜抱軒詩集訓纂》卷四,黄山書社,2001年,第201頁。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15頁。

程恩澤《金石題詠彙編序》,《程侍郎遺集》卷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48册,第189—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