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糧從之遊”:追隨好士官員的足迹
2025年09月26日
(三)“裹糧從之遊”:追隨好士官員的足迹
有些地方比較偏遠,不像京師或吴中那樣具有養士傳統,但某些官員的好賢之風會帶動地方風氣一時變化,吸引遊士聚集。譬如姚鏞於嘉定十年(1217)進士及第,釋褐後一直好賢納士。理宗紹定六年(1233)姚鏞知贛州,不久因言事而謫居衡陽四年,戴復古由閩越嶺到衡陽以表示道義上的支持。樂雷發雖然没有到衡陽,但其《雪璣叢稿》卷二有《寄雪篷姚使君》《寄戴石屏》等遥寄詩歌參與其唱和。遊士的足迹追隨着好士官員的任職地而轉移變化。
方信孺(1177—1223)做官時即以好養客而聞名,劉克莊《寶謨寺丞詩境方公行狀》云:“至臨江以詩酒自娱,江湖士友慕公盛名,多裹糧從之遊。”嘉定十二年(1219)方被罷職後奉祠官回興化軍莆田家居,江湖士友隨之而來,如高翥(餘姚),孫惟信(婺州),胡仲弓、胡仲參兄弟(泉州清源),林景祥(福州),翁定(建甌)等人,本鄉如柯夢得、趙庚夫、方左鉞(方信孺子)等處士,這些布衣和同樣奉祠鄉居的陳宓、劉克莊等人形成一個地方性唱和圈。唱和圈中雖然不全是布衣,但布衣佔其中多數。
戴復古《見淮東制帥趙南仲侍郎,相待厚甚,特送買山錢,又欲刊石屏詩置於揚州,郡齋話别叙謝》所云的淮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趙葵(1186—1266),雖以軍功起家,但能够欣賞戴復古以及其他詩人。嘉熙元年(1237)戴復古到揚州,與趙葵的下屬制幹朱涣、撫幹方嶽等人唱和,當是趙葵提供的便利。這是“閫臺”養士一例。南宋中後期養士官員尚有卒於相位的杜範(1182—1245),他曾養客如孫惟信、翁元龍,與二人唱和頗多。這些好士官員,給遊士提供了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