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互具,交光互攝
陳瓘從有門悟入的另一理論支持,或爲其篤好的《華嚴經》的一多關係理論。《華嚴經》中有許多一多互具思想之表述。卷一六《十住品》第十五曰:“所謂説一即多,説多即一……一即是多多即一。”卷三一《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曰:“於一法中知不可説不可説法,於一切法中而知一法。”卷四四《十忍品》第二十九曰:“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餘不具列。用華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觀點來看,四門既含攝有門,有門亦含攝四門。故從有門悟入,與從他門悟入,並没有什麽不同。
陳瓘常利用華嚴一多互具的思想來解釋一些佛教問題。如智顗大師既有《摩訶止觀》(《大止觀》)之作,何以還有《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名《小止觀》《童蒙止觀》)一書呢?陳瓘在《止觀坐禪法要記》中説,大師的《摩訶止觀》“文義深廣,汪洋無涯,譬如大海,孰得其迹?”爲了鈍根學人能够得到止觀的修學法益,大師“復作方便,使嘗一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漚,見全潮體,故於大經之外又爲此書”。正如一滴而能攝百川,一漚而能見全潮,學者也可依一部簡便易行的《小止觀》,窺入《摩訶止觀》的堂奥。陳瓘對於智顗大師《小止觀》作意的詮解,或許也可挪作其撰“有門悟入”的《三千有門頌》之意圖的注脚。又如智顗大師《浄土十疑論》
的作意問題。陳瓘在《浄土十疑論後序》中説:“信此則遍信,《華嚴》所以説十信;疑此則遍疑,智者所以説十疑。”
既然是一信一切信,一疑一切疑,則將疑慮破除而使學人但起一信,則浄土往生有份矣。故智顗大師力破十種疑惑彌陀浄土法門的謬論,而以悲心述成《浄土十疑論》,爲的就是使具縛凡夫“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此,得究竟處”。針對修行過程中遇到的教理之惑乃至不能苟同的情况,陳瓘認爲應該“默而信之”。他在《答羅茂衡大夫别紙》中説:“吾輩但當盡心於不可舍之處,其不可取者,默而信之可也……識者識此而已,成者成此而已。一識一切識,一成一切成。”
修行中既存在有得處,亦存在不得者。“盡心”於有得之處,庶幾能一得一切得,由此趨入圓融實相。至於不得者,存之勿論。不必攀緣執著,以求解會。庶幾可免一失一切失之虞。陳瓘在去世前一年亦曾説道:“《華嚴》云依教修行,八十卷中,爲此一語最爲省要。”
《浄土十疑論後序》作於元祐八年(1093),《答羅茂衡大夫别紙》成於晚年編管台州時期
,是知陳瓘自中年至晚年,始終對華嚴一多互具的思想“依教修行”。
對華嚴思想“依教修行”的保證,是持久深入地研習《華嚴經》。至遲從四十六歲始,直到逝世前,陳瓘始終是對《華嚴經》有持久深入的研讀的。政和二年壬辰(1112),陳瓘謫於台州(又稱丹丘)。其在《寶城易記録序》中説:“余既得罪台州,自壬辰八月捐書,不復爲文。”陳瓘雖捐俗書、棄爲文,但没有停止研讀《華嚴經》。其在《與葉擇甫甥别紙》中自供道:“所云近誦《華嚴經》,此經文字浩繁……老舅頃在合浦,專閲此書。自竄丹丘以來,九年之間,更不看其他文字。”
據“自竄丹丘以來,九年之間”語,知此《别紙》作於陳瓘逝世前一年,即宣和三年(1121)。陳瓘自政和二年(1112)貶竄台州,至宣和三年(1121)九年間不看其他文字(實際情况可能未必如此),只研讀《華嚴》一經。而其深入研讀此經的歷史,至遲也可以追溯到崇寧二年(1103)貶官廉州(又稱合浦)、“頃在合浦,專閲此書”的時期。
《華嚴經》中還有一個頗爲經典的帝網珠之喻,體現了無盡緣起、圓融互攝的華嚴思想:在帝釋天的一張大網之上,綴有無數寶珠。一顆寶珠的珠光,攝入其他寶珠中,其他寶珠的珠光,亦攝入一顆寶珠中。每一顆寶珠既發光又含攝,最終形成交光互攝、重重無盡之境。陳瓘多次利用華嚴帝網珠喻之思想,來溝通、調和自心浄土與他方浄土思想。自心與他方二種浄土,是根據方所的不同而立名的。前者是説,心浄則土浄,心外非别有一浄土。後者是説,浄土確乎存在於人類所生活的娑婆世界之外,依靠佛菩薩願力所成就。如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内院、藥師佛的東方浄琉璃世界、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等,都屬於他方浄土的範疇。
陳瓘在元祐八年(1093)所作的《浄土十疑論後序》中説:“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彌陀説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境。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陳瓘將彌陀喻爲能照之燈,將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喻爲所照之鏡。燈光遍照諸鏡,諸鏡之光又交光互攝,莫分彼此。故由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浄土,實非往生於一個娑婆之外的他方,而是於交光互攝之内隨意往來罷了。所以根本不必單單拘泥於自心浄土,往生西方又有何不可呢?對於那些業深障重的“未入法界者”,與其執理廢事,不如先往生浄土修學解脱。大觀元年(1107),陳瓘在《南湖浄土院記》中,復以相似的比喻,把《浄土十疑論後序》所表達的浄土思想又説了一遍:“亦如十鏡環繞,中然一燈,光體交參,東西莫辨,然而方有定位,非無西鏡,名隨相立,西不自西,智與理融,境將誰執……然論安養知足之勝劣,則以偏勸往生爲最勝。”
政和中(1111—1115),陳瓘在《與明智法師書》中再次説道:“名其土曰極樂國,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乎一妙。”
這裏的“身土交參,融乎一妙”,即是華嚴帝網珠喻交光互攝思想的方便表述。我們有理由相信,至遲在元祐八年陳瓘三十六歲時,其圓融的浄土思想就已經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