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所述,“王門”文人通過詩文酬贈等活動,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王安石爲中心的文學交遊群體;而在往來唱和、争奇鬥勝以及談詩論文的過程中,特别是受王安石藝術造詣的熏習陶冶,又逐漸形成了較爲一致的藝術追求與審美傾向,這雖然没有化作統一的創作風格,但無疑對“王門”文學群體的凝固起到了促進和强化作用。

考察“王門”一衆弟子之間的交往情况,雖各家作品散佚嚴重,但還是略有蛛絲馬迹可尋。如陸佃有《寄龔深父給事》《寄龔深之曾子開》二詩,又有《邊氏夫人行狀》一文,自注“借龔深之待制名撰”,可見與龔原交情匪淺,而陸、龔二人也是“新學”的重要傳人與傳播者;陸氏在《書王荆公遊鍾山圖後》文中還提到:王安石退居金陵後常騎驢遊鍾山,李公麟將此情景作爲圖畫,而侍立松下者爲“進士楊驥”,可見與楊德逢亦有交。楊驥又與陳輔爲友(見前文),而陳輔則“一時名流蘇公軾、鄒公浩、蔡公肇、沈公括皆與之遊”。再如荆公之子王雱有寫給陸佃之弟陸傳的《與巖老書》,而陸佃則有《賀王荆公父子俱侍經筵》詩,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出“王門”弟子之間交錯相連的關係。此外,“王門”弟子有辭世者,其他成員往往爲撰弔祭詩文,同樣顯示了這個文學群體的彼此情誼。如王令殁後,除王安石有不少祭奠懷念之作外,郭祥正亦有《王逢原哀辭》,而曾經學于王令、後又拜入荆公門下的劉發則撰有《廣陵先生傳》,對王令的志向、道德、文章皆給予了極高評價。再如王雱病重,友人魏泰親至榻前探望,而王雱則自書墓誌銘以訣别;雱死後,陸佃爲撰《祭王元澤待制墓文》。又如方惟深有《挽張幾道》詩,是寫給“王門”友人張僅的挽詞,因情真意切使“誦其詩者爲之出涕”,竟得到了“方挽詞”的稱號……“王門”弟子之間當年的交往自然遠遠不止於此,不過由這些線索也足以進一步證明,以王安石爲主的“王門”的確是一個關係密切的文人群體,足可以與“歐門”、“蘇門”相提並論。

至於“王門”的整體文學成就未能與“歐門”、“蘇門”比肩,本文亦無意於打破這一評判;但需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承認“王門”是一個可以揭去“新黨”等政治標簽而以較爲純粹的文學面貌存在的文人群體,從這一共識出發,那麽北宋文壇的許多文學現象,就隱隱閃現出“王門”與其他文人群體如“歐門”、“蘇門”相互碰撞的火花,從而凸顯了“王門”獨特的文學史意義。限於篇幅,本文僅舉一例以資討論:詩人郭祥正好交遊,在“歐門”、“王門”、“蘇門”中皆可看到他的身影,然其受到的不同待遇頗堪玩味。《王直方詩話》云:“郭祥正自梅聖俞贈詩有‘采石月下聞謫仙’,以爲李白後身,緣此有名。又有《金山行》云‘飛鳥不盡暮天碧,漁歌忽斷蘆花風’,大爲荆公所賞。秦少章嘗云:郭功父過杭州,出詩一軸示東坡,先自吟誦,聲振左右;既罷,謂坡曰:‘祥正此詩幾分?’坡曰:‘十分詩也。’祥正驚喜問之。坡曰:‘七分來是讀,三分來是詩,豈不是十分也。’”關於郭祥正與三門交往的記載還有很多,但反映出來的賓主關係大抵與此符合,即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等對其極爲贊賞,而蘇軾、黄庭堅等則對其不甚重視。個中消息,恰恰鮮活生動地勾勒出宋詩由“歐門”、“王門”到“蘇門”——或者説由嘉祐詩壇、熙豐詩壇到元祐詩壇——的變化縮影;“王門”在其中起到了過渡階段的作用,成爲某些“落伍”詩人“最後的狂歡”;由此再聯想到王安石詩風由“不復涵蓄”到“深婉不迫”的轉變,以及“王門”弟子對精益求精的“荆公體”的學習,從中又可以窺見宋詩在自身變革中不斷調整、融會、貫通、發展的時代訊息。此正是“王門”這一文學群體背後藴含的詩史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①沈松勤《論王安石與新黨作家群》,《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②莊國瑞《北宋熙豐詩壇研究》第三章《王安石及新黨文人群》,浙江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此外,還可參閲杜若鴻《荆公詩之政治功能——兼“新黨詩人群”行履考》,《國學學刊》2014年第2期;王奕琦《北宋王門及其文學研究》,浙江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袁魯軍《北宋新黨作家群研究》,閩南師範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③參見梁啓超《王荆公》第十八章《荆公之用人及交友》,《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七》,中華書局,1989年,第5册,第167—180頁;沈松勤《論王安石與新黨作家群》;王奕琦《北宋王門及其文學研究》第一章第三節《熙寧新法和王氏門人》。

④參見黄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卷九八,中華書局,1986年,第3235—3237頁;劉成國《荆公新學研究》第二章第一節《荆公新學門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2—83頁。

⑤胡應麟《詩藪》雜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1—312頁。

⑥佚名《京口耆舊傳》卷三:“陳輔,字輔之……尤工于詩……安石稱(其)詩甚佳……由是出入安石之門。”《守山閣叢書》本。

⑦佚名《桐江詩話》:“魏道輔泰,襄陽人,元祐名士也,與王介甫兄弟最相厚。”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本,中華書局,1980年,第342頁;又,魏泰與王安石的關係還可見其《臨漢隱居詩話》所記遊從荆公門下談詩論藝的相關内容。

⑧龔明之《中吴紀聞》卷三:“孫沖字子和,登熙寧六年進士第。少負才名,爲荆公之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7頁。

⑨周紫芝《書陸祠部貼後》:“祠部郎陸公巖老少以經術文采見知舒王。”《全宋文》第162册,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9頁。

⑩以上三人,參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卷一〇“荆公以三詩取三士”條,中華書局,2007年,第323—324頁。

⑪沈松勤《論王安石與新黨作家群》,《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⑫王偁《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叢書集成三編》第97册,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第385頁。

⑬脱脱等《宋史》卷三五五,中華書局,1977年,第11182頁。

⑭《中吴紀聞》卷三,第71頁。

⑮《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叢書集成三編》第97册,第385頁。

⑯慕容彦逢《送吴顯道序》,《全宋文》第136册,第243頁。

⑰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何文焕輯《歷代詩話》本,中華書局,2004年,第524頁。

⑱參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一,中華書局,1995年,第5135頁。

⑲《詩人玉屑》卷一〇,第323—324頁。

同上書,第324頁。

王直方《王直方詩話》,《宋詩話輯佚》本,第58頁。

潘淳《潘子真詩話》,《宋詩話輯佚》本,第305頁。

胡仔輯《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七引《遯齋閑覽》,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251頁。

李俊甫《莆陽比事》卷三,《委宛别藏》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册,第149頁。

洪邁《夷堅志》丙志卷一九,中華書局,1981年,第523頁。

王闢之《澠水燕談録》卷一〇,中華書局,1981年,第126頁。

邵伯温《邵氏聞見録》卷一二,中華書局,1983年,第130頁。

張舜民《與石司理書》,《全宋文》第83册,第286頁。

參見劉成國《王安石江寧講學考述》,《中華文史論叢》第7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6頁。

陸佃《沈君墓表》,《全宋文》第101册,第267頁。

陸佃《依韻和李知剛黄安見示》,《全宋詩》第16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0647頁。

魏泰《東軒筆録》卷五,中華書局,1983年,第59頁。

張舜民《哀王荆公》其一,《全宋詩》第14册,第9693頁。

《澠水燕談録》卷一〇,第127頁。

黄庭堅《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四部叢刊初編》本。

參見李之儀《書俞秀老詩卷後》自注,《全宋詩》第17册,第11198頁。

蔡絛《西清詩話》卷中,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7頁。

汪藻《徽猷閣待制致仕贈少師謚僖簡莊公墓誌銘》,《全宋文》第157册,第334頁。

《宋史》卷三四三《陸佃傳》,第10918頁。

按:如陸佃有《丞相荆公挽歌詞》《祭丞相荆公文》《江寧府到任祭丞相荆公墓文》;郭祥正有《王丞相荆公挽詞二首》《西軒看山懷荆公》《奠謁王荆公墳三首》;賀鑄有《寓泊金陵尋王荆公陳迹》。

《中吴紀聞》卷三,第71頁。按:《中吴紀聞》謂方惟深題黯淡灘詩乃“荆公欲行新法,沮之者多,子通之詩適有契於心,故爲其所喜也”,此説恐爲作者附會,因方惟深入荆公之門在治平間(參見劉成國《王安石江寧講學考述》,《中華文史論叢》第73輯,第234—235頁),其時王安石尚未變法,又怎會有“沮之者多”;可見此詩爲王安石所喜主要還是因爲其立意高遠不循流俗,並無其他政治寓意。

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歷代詩話》本,第427—428頁。

惠洪《冷齋夜話》卷五,《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本,第46頁。

《全宋詩》第11册,第7376頁。

李壁注《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32頁。

參見馬東瑶《文化視域中的北宋熙豐詩壇》,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8頁。

《王直方詩話》,《宋詩話輯佚》本,第6—7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一,第1054頁。

黄庭堅《書玄真子漁父贈俞秀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四部叢刊初編》本。

《石林詩話》卷中,《歷代詩話》本,第428頁。

《王直方詩話》,《宋詩話輯佚》本,第20頁。

錢鍾書《談藝録》(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第247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二、三,第51、59頁。

參見《文化視域中的北宋熙豐詩壇》,第36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三,第63頁。

《西清詩話》卷下,《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本,第221頁。

《石林詩話》卷中,《歷代詩話》本,第421—422頁。

《石林詩話》卷上,《歷代詩話》本,第406頁。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三《廣陵集》,中華書局,1960年,第1325頁。

《宋史》卷四四四,第13120頁。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四《陶山集》,第1333頁。

參見莫礪鋒先生《論王荆公體》,收於《唐宋詩歌論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

《京口耆舊傳》卷三,《守山閣叢書》本。

王十朋集注《東坡詩集注》卷七,《四部叢刊初編》本。

參見《石林詩話》卷中,《歷代詩話》本,第422頁。

《石林詩話》卷上,《歷代詩話》本,第406頁。

參見《宋詩話輯佚》,第294頁。

同上書,第293頁。

《全宋詩》第16册,第10660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三,第1121頁。

按:蘇軾亦有以“奇字”對“異書”之例,參見《王直方詩話》“以奇字對異書”條,《宋詩話輯佚》本,第55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〇,第1022頁。

《全宋詩》第10册,第6790頁。

强幼安述《唐子西文録》,《歷代詩話》本,第445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二三,第552頁。

《全宋詩》第10册,第6793頁。

參見趙與虤《娱書堂詩話》卷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本,中華書局,2006年,第498頁。

《依韻和趙令疇三首》其一,《全宋詩》第16册,第10666頁。

《石林詩話》卷上,《歷代詩話》本,第406頁。

《石林詩話》卷中,《歷代詩話》本,第419頁。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歷代詩話》本,第323、319、322頁。

阮閲編《詩話總龜》前集卷一四,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163頁。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三,第226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一、四三,第1046、1120頁。

黄庭堅《跋王荆公禪簡》,《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〇,《四部叢刊初編》本。

參見陸游《跋半山集》,《渭南文集》卷二七,《四部叢刊初編》本。

按:學術界對王安石後嗣究竟是王雱一人還是王雱、王旁兩人,一直存在着争議,今取劉成國《稀見史料與王安石後裔考》一文(《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網絡版,2016年3月)的觀點,即認爲王安石有子二人,長子王雱,次子王旁。

《王臨川全集》卷七一,光緒九年聽香館本。按:王旁此詩,《全宋詩》第17册收爲王雱之作,題爲《詩一首》,第11315頁。

參見趙令疇《侯鯖録》卷七引蘇軾語,中華書局,2002年,第182頁。

張邦基《墨莊漫録》卷六,中華書局,2002年,第180頁。

《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一,第1046頁。

《全宋詩》第15册,第10185、10188頁。

按:《謁荆公不遇》《舟下建溪》二詩,南宋李壁注《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四、四五已分别題作《春江》《江寧夾口三首》其三,故《中吴紀聞》《直齋書録解題》爲之辨正,參見《全宋詩》在方惟深二詩後的按語。

《全宋詩》第16册,第10648、10675頁。

《全宋文》第101册,第226頁。

同上書,第210頁。

《京口耆舊傳》卷三,《守山閣叢書》本。

《全宋文》第104册,第40頁。

《全宋詩》第16册,第10682頁。

《全宋文》第80册,第20頁。

同上書,第128册,第206頁。

參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五,中華書局,1984年,第55頁。

《全宋文》第101册,第273頁。

參見《中吴紀聞》卷四,第88頁。

《王直方詩話》,《宋詩話輯佚》本,第1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