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

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

吕本中四十七歲,南行途中。

元日,抵宜章。

《外集》卷一《宜章元日》詩曰:“東風初解凍,桃李已經春。避地逢雞日,傷時感雁臣。”按:宜章,郴州屬縣,今屬湖南。雞日,即元日,亦即農曆正月初一。

正月,作《郴州謁義帝廟》等詩。

《外集》卷一《郴州謁義帝廟》曰:“淅淅寒聲未落霜,滿庭殘葉不勝黄。”乃早春氣象。同上《桂陽鹿頭山寺次壁間韻》《同諸人再登鹿頭山再次前韻》,卷二《郴州牛脾山謁景星觀觀下有白鹿洞乃蘇耽飛昇之地》《題九江王插劍泉》諸詩,當皆在郴州時作,作時大致接近。按:桂陽,郴州屬縣。

又作《香山觀壁間詩因次其韻》。

《外集》卷一。按:香山,當即郴州香山寺。阮閲宣和中知郴州,嘗著詩集《郴江百詠》,其中有《香山寺》詩,曰:“十里城南古道場,一泓寒水翠微傍。幽人衲子時來汲,疑是山中草木香。”吕詩有“去國將六年”句,去國,此指離開朝廷。是詩亦當作於建炎四年(1130)遊郴州時,此前靖康凡兩年,建炎至此已四年,故言“將六年”,將,近也。

二月,抵連州,作《連州陽山歸路三絶》等詩。

《詩集》卷一二。《三絶》其三曰:“嶺外從來不識春,青梅年後已嘗新。深山忽有殘花在,知與清明待北人。”同上《陽山道中遇大風雨暴寒有感》:“嶺南二月春已盡,百花委棄隨風吹。山前山後緑陰滿,已過中原初夏時。”又《外集》卷一《游陽山廣慶寺》《自陽山還連州》及卷二《陽山大雹》《謁韓文公廟》等,作時蓋相近。按:連州,今廣東清遠市。陽山,連州屬縣。

端午日,離連州行至斛嶺,作《端午日北還至斛嶺寄連州諸公》詩。

《詩集》卷一二。詩曰:“嶺上逢端午,隨家更北征。”按:斛嶺,在連州之北。

作《贈歐陽處士》詩。

《詩集》卷一二。詩稱其人居連州斛嶺下,疑是歐陽珏。乾隆《廣東通志》卷三九:“大觀初,詔諸路舉人,後詞章而先躬行,置八行科,路三人爲率。詔下嶺南有司,無以應舉者。范處厚在州,察舉譚焕、歐陽玨、許孜,號爲得人。”詩又稱其“高卧不起”,與嶺下之人合。

過斛嶺後,詩人一行到江華寺居度夏,作《寺居素飯》《寺居夜起》《寺居即事三首》等。

《詩集》卷一二。過嶺前,吕本中有《過嶺將至江華先寄朱成伯二首》(同上卷),詩曰:“自怪匆匆來往忙,又攜兒女過湖湘。敢言此地能安穩,且道新年離瘴鄉。”“此地”,指江華縣。詩人蓋不適應嶺南夏天的炎暑,故打算到江華度夏。江華,縣名,南宋屬道州,隸荆湖南路,故稱“湖湘”。今爲湖南江華瑶族自治縣。《寺居夜起》詩稱其地“山深”,乃“荒城”。《寺居即事三首》其一曰:“汴水他年别,郴江此日流。”郴江,發源於宜章縣之騎田嶺,北流匯於湖南耒水,此代指五嶺。其二曰:“因循過嶺表,忽復到湖南。……一夏無書讀,經時畏賊來。”知詩人整個夏季,皆寓居於江華某寺。

是年冬,抵賀州。

《詩集》卷一二《賀州聞席大光陳去非諸公將至作詩迎之》。詩略曰:“五年避地走窮荒,嶺海江湖半是鄉。歡喜聞君俱趣召,衰頽如我合深藏。”吕本中於靖康二年秋離京師開封,至是已五個年頭,與詩所言合。按:賀州,南宋屬廣南東路,治所在今廣西賀州市賀街鎮。席大光,名益,建炎四年五月以徽猷閣待制試中書舍人(《建炎要録》卷三三),蓋是時尚未到行在所。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張嵲《陳公(與義)資政誌銘》曰:“避地襄漢,轉徙湖湘間,踰嶺嶠。久之,召爲兵部員外郎。以紹興元年夏至行在所。”則其被召,在紹興元年以前。又據元胡穉編《簡齋先生年譜》,建炎四年(1130),“至秋被召,以病辭,不允。自紫陽入邵州……度桂嶺,登秦巖,至賀州,冬杪矣”。詩題稱席、陳二公“將至”,則吕本中到達賀州時,蓋兩人尚在赴賀州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