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詩人未有不至其室”:地方士紳的詩歌會所
達官貴人之外,一些並無官職的地方士紳也喜歡接納遊士詩人。譬如薛師石不第而隱居永嘉後,在會昌湖上營造瓜廬作爲居所,並招邀各地士人往來唱和,其中官民皆有,而以布衣居多。另外還有天台人謝耘,如同薛師石一樣喜歡結交詩人,張端義撰《貴耳集》卷上記載:“謝耕道耘,天台人,自號曰‘謝一犁’,有《犁春圖》。諸公喜於納交。善滑稽,三十年間,天下詩人未有不至其室,詩軸不知幾牛腰。”然而因爲“幾牛腰”的“詩軸”没有留存,後人無法得知“天下詩人”唱酬情况。江浙一帶的士紳如薛、謝者應當不在少數。
由此可知,遊士有衆多的集聚機會與空間。但目前却没有遊士群體唱和詩歌保留。這主要因爲遊士詩歌遺失的情况在宋元之際就已經十分嚴重。吴澄《吴文正集》卷一五《出門一笑集序》:“唐人詩可傳者不翅十數百家,而近世能詩者何寡也?場屋舉子多不暇爲,江湖遊士爲之,又多不傳。其傳者,必其卓然者也。”而其卓然者,也極少留存。遊士除了個别詩人如戴復古有不太完全的别集流傳,大多數詩人只留下《江湖小集》《後集》《續集》中的選本,而選本提供的信息極不全面。遊士之間是否曾經有過唱和集,也還有待考察。
但通過本文的考察,我們相信,遊士之間曾經存在過規模大小不等的群體唱和,唱和曾是遊士群體交流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見證過遊士階層的創作興盛。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①方回《瀛奎律髓》卷二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②陳起《江湖小集》卷一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北宋哲宗元祐年間汴京就出現了大型的市民詩社,徽宗時期也有與江西詩派相關的布衣詩社,到了南宋,各種布衣詩社或江湖詩社更是蓬勃發展。
④鄭、杜、黄三詩均見陳起《前賢小集拾遺》卷二,毛氏汲古閣本。
⑤唐圭璋辑《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第2885頁。
⑥“寶慶前後,許棐隱居海鹽秦溪。”詳參内山精也《南宋後期的詩人編者及書肆》,《新宋學》第五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⑦《宋才子傳箋證·陳起傳》將許棐與陳起唱和附録在淳祐四年(1244)左右,似不太妥當,當時許棐《陳宗之叠寄書籍小詩爲謝》云“江海歸來二十春”,可以證實其與陳起結社在嘉定年間。
⑧内山精也《南宋後期的詩人編者及書肆》,《新宋學》第五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⑨陳起《江湖小集》卷二八,陳起、陳士隆《兩宋名賢小集》卷三四八《芸居乙稿》收録。《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三二武衍《適安藏拙餘稿》未收録此首和詩。
⑩武衍《伯氏自吴門來輦下再宿即别》:“把酒論新事,移床問故山。桑麻云已長,親戚喜相安。斷雁江湖外,馳心夢寐間。兩年三度别,此别覺尤難。”可知武衍爲吴門(今蘇州吴中吴江)人。趙希意《跋適安藏拙餘稿》等史籍所云之開封,當是其祖籍。
⑪詳參程章燦主编《宋才子傳箋證·武衍傳》(南宋後期卷,第439—444頁)。諸多文獻均云武衍寶慶年間(1225—1227)有名於世,而其詩歌結集出版在淳祐年間。陳起去世後,武衍没有悼詩,説明他可能在陳起去世前就已經去世。
⑫《題雪舟、雲心二友吟卷》《寄黄雲心》等詩,《江湖小集》卷一四、《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九八均收録在胡仲參《竹莊小稿》,唯《四庫全書》録入胡仲弓《葦航漫遊稿》卷三。胡仲弓《葦航漫遊稿》卷二有《和雲心除夕韻》“歲除明日是,心事落梅邊。節物催雙鬢,情懷欠少年。桃符依帖寫,竹爆應聲圓。椒頌無人獻,酴酥亦自煎”,可知胡仲弓與雲心亦有唱和。另,陸文圭《墻東類稿》卷一五《送黄雲心遊松江》“客行因吊古,寒日下荒阪”,不知是否同一黄雲心,若是,則黄也曾漫遊吴地。
⑬陳起《江湖小集》卷一四有注,他本無。
⑭又,蒲壽宬《心泉學詩稿》卷五《用翁雪舟送春韻三首》所云翁雪舟也是此雪舟。蒲壽晟與胡仲弓有唱和,其《心泉學詩稿》卷四有《寄胡葦航料院》。
⑮戴復古《石屏詩集》卷二《訪嚴坦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⑯詳參吕肖奂《“江湖吟社”與南宋後期江西詩坛》,《江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⑰以上詩句均見戴復古《石屏詩集》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⑱周揚波《宋代士紳結社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
⑲遊士送官員升黜詩極多,如高翥《送方秋崖》:“時人謂與劉改之送王侍御詩匹敵。”
如高翥《喜杜仲高移居清湖》自注:“稼軒爲仲高開山田,仲高有辛田記。”戴復古《淮東制帥趙南仲侍郎相待厚甚,特送買山錢,又欲刊石屏詩,置於揚州郡齋話别叙謝》。
張劍、吕肖奂、周揚波《宋代家族與文學研究》,西秦張氏的結社行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240—249頁。
當時多人以毋自欺名齋。
柴望《秋堂集》附録苏幼安《宋國史秋堂柴公墓誌銘》,《宋集珍本叢刊》第86册,第123頁上。
范成大《吴郡志》,卷首趙汝談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范成大《吴郡志》卷首趙汝談序:“紹定初元冬,廣德李侯壽朋以尚書郎出守。其先度支公嘉言,石湖客也……紹定二年十一月朔趙汝談序。”
蘇州在唐代即有唱和傳統,參高柯立未刊稿《宋代地方官與士人唱和往來——以蘇州爲中心》。
居簡《北涧集》卷五《送高九萬菊澗遊吴門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慶元六年(1200)盧祖皋爲吴江主簿,其《賀新郎》序云“彭傳師於吴江三高堂之前作釣雪亭,蓋擅漁人之窟宅以供詩境也,趙子野約余賦之”,也提及趙子野。
脱脱等《宋史》卷四六五,中華書局,1977年。
劉宰《漫塘集》卷二四《跋孟侍郎猷詩》:“歲辛未(1211嘉定四年)八月四日,孟二卿守婺賦,前詩有‘豆籩學舍又秋丁’之句。丁丑(1217嘉定十年)仲秋,其從弟能父袖此詩過余於漫塘。時丁祭,甫再宿,計其日,實貳卿賦詩之日也,相距整七年,而貳卿既葬矣。古詩云‘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覽之浩歎。孟侯貴戚之卿,方和此詩時,蓋年踰耳順矣,猶拳拳師友之誨。則少且賤者,宜如何?能父知寶此詩,必知佩此意,孟侯不亡矣。”可知孟猷生卒年(1150—1217)。
明王鏊《姑蘇志》卷五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當時還有遊士黄簡。“簡,一名居簡,字元易,號東浦。建安人,寓吴。工詩。嘉熙中卒,通判翁逢龍葬之虎丘,有《東浦集》《雲墅談雋》。”《吴都文粹續集》卷八王遂《通判西廳記》:“君名逢龍,字際可,甬東人,號龜翁,登嘉定丁丑(十年)第,詩思清越,出大曆、貞元畦徑之表,而長於吏才。……余之爲此者,非但喜兹屋之成,又以幸斯文之得所托也。嘉熙改元七月(1237)丙辰,朝奉大夫焕章閣待制、知平江軍府事、兼管内勸農使節制許浦水軍賜紫金魚袋王遂記。”杜範《清獻集》卷九《薦通判尹焕、翁逢龍劄》有嘉熙四年被召入見第一劄。翁逢龍存詩如《閏月見九華菊》《天津橋》《曹娥江》等。戴復古很早就認識翁逢龍,有《京口别石龜翁際可》。
侯體健《南宋祠禄官制與地域詩人群體:以福建爲中心的考察》,《复旦學報》2015年第3期。
程章燦主編《宋才子傳箋證》南宋後期卷,卷三九三,辽海出版社,2011年。
【注释】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亞漢文化圈外交唱和詩歌整理研究(項目號18BZW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