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瓘佛學思想管窺

陳瓘佛學思想管窺

黄文翰

雖然宋代佛教思想理論的深度與開新程度似不及唐,但從佛教緣起論的角度理解,時節因緣有異,事物所呈現的相狀自然也就不同。與唐武宗、周世宗兩次滅佛法難相較,除了徽宗朝出現過短暫的廢佛風波外,有宋諸帝普遍對佛教采取較爲寛容的政策。佛教各宗也因之具有比較穩定的傳持環境。故禪、天台、華嚴等大乘佛教宗派,在宋代均得到恢復與發展。宋代士大夫與佛禪的因緣,也較之前代爲深。如從具體事相上尋繹原因,有兩方面或可稍作説明。宋代朝廷黨争問題長期存在,中央官員沉浮貶擢之事時常發生。地方官員一任任期大多也只有三年左右,“官居處處如郵傳,誰得三年作主人”。這些不穩定因素,難免令許多在宦海中頭出頭没的士人,産生“雖軒冕其身,而林泉其心”的心態,從而比較樂於到經聲佛號與佛教義理中,尋求心靈的慰藉,消弭現實的痛苦。宋代印刷、出版事業的發達,使得士人獲取各類圖書的機會大大增加,閲讀興味、知識需求也相應變大。佛典三藏亦借此“增上緣”,進入廣大士人的書齋案頭與心田腦海。

陳瓘(1057—1122),字瑩中,號了翁、了齋,福建沙縣人。其詩文作品,雖在文學史上影響不甚顯著,却留存有豐富的反映其佛學思想的資料,可供尋繹、研究。宋代士人除了較多染指禪學、與禪僧相互往還外,許多人還關注、修學其他佛教宗派。從這個方面來説,陳瓘可算一位頗有代表性的人物。其與禪、天台、華嚴諸宗皆有因緣。尤精天台之學,並“刻意西歸”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