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

2.第2頁,柳開《塞上》“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雲看”

注五,最後補“這兩句的風調,可參看唐人嚴維《從軍北征》七絶:‘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3.第4頁,鄭文寶《柳枝詞》“載將離恨過江南”

注四,“陳與義”後補“《題崇山》:‘短蓬如鳧鷖,載我萬斛愁。’又”。

又,“錢謙益《列朝詩集傳》閏四”後補“陳田《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三作吴鎮詩”。

4.第12頁,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零落棋枰葑上田”

注三,“黄庭堅《題安福李令朝華亭》的‘田似圍棋據一枰’”後補“又《次韻知命入青原山口》的‘稻田棋局方’(《山谷外集》卷十一、十三),”。

5.第13頁,晏殊小傳

“跟五代時王仁裕《西江集》的萬餘首詩”後補“或者明末王鐸的詩集百餘卷至萬首”。

6.第14頁,晏殊小傳

注三,“曾慥《類説》卷二十六載《後史補》”後補“談遷《棗林雜俎》仁集、周亮工《書影》卷八”。

7.第17頁,梅堯臣小傳

注六,“《宛陵先生集》卷十三《願嚏》”後補“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六折裏柳夢梅看着杜麗娘的畫像説:‘叫得你噴嚏像天花唾’,就是梅堯臣的用意。”

8.第32頁,歐陽修《别滁》“莫教弦管爲君愁”

注三後補“以及白居易《及第後歸覲》裏‘軒車動行色,絲管舉離聲’”;“那兩句的翻案”改爲“那些成句的翻案”。

9.第37頁,李覯《獲稻》“餉婦念兒啼,逢人不敢立”

注一,“要趕回家去奶孩子”,“奶”改爲“照管”。

10.第43頁,文同《織婦怨》“連宵停火燭”

注六“夜裏還不停止紡織,燈也不點”改爲“夜裏還不停止紡織,連夜燈燭不滅”;“參看……”整句塗去,改爲“這裏的‘停’字不是‘停’止或滅絶的意思,而是‘停’留或維持不絶的意思,就像劉向《新論·惜時篇》:‘夫停燈於缸,先焰非後焰,而明者不能見。’或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洞房昨夜停紅燭。’至於《玉臺新詠》卷九費昶《行路難》第一首所謂‘貧女夜紡無燈燭’,那是暗用劉向《列女傳》卷六齊女徐吾的故典,説‘貧婦人’自己買不起蠟燭,只好‘借’鄰婦的‘餘明’,並非説燈燭不點,暗中摸索也似的紡織。”

整理者按,劉向,誤。《新論》作者乃劉晝。

11.第45頁,曾鞏小傳

注三,“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五”後補“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四”。

12.第46頁,曾鞏《城南》

標題下補注一:“這一首也誤收入金代元好問的詩集裏(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卷十四《春日寓興》)。”

13.第50頁,王安石小傳

“或在詞句的來源上都超越了西崑體不知多少”改爲“或在詞句的來源上都比西崑體廣大得不知多少”。

14.第50頁,王安石小傳

“可是總不免把借債來代替生産”後補“而且‘借古語申今情’,就不免往往違背事物的‘今情’來遷就書本上的‘古語’;相傳王安石寫了‘殘菊飄零滿地金’這句詩以後,引起一場争論:有人駁他説菊花是不掉瓣的,他搬出《楚辭》裏‘夕餐秋菊之落英’來塞人家的嘴,還嘲笑説‘不學之過也’,‘讀《楚辭》不熟耳!’[十五]這個傳説是否可信,菊花有没有掉瓣的品種,《楚辭》的‘落英’能不能作‘殘菊飄落’解釋,這些問題,我們姑且撇開不談。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傳説裏所包含的創作方法:事物本身的‘物證’抵不過‘有書爲證’。關於王安石以前的詩人是没有這種性質的傳説的,而在王安石以後的詩評裏,我們就每每碰見相類的藉口了。[十六]‘用事’的”。

15.第51頁,王安石小傳

補注[十五]:《王荆公詩箋注》卷四十八《殘菊》,參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四引《西清詩話》、《高齋詩話》,又《詩人玉屑》卷十七引《梅墅續評》。這是個有名的傳説,《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就把它寫了進去,其實王安石《縣舍西亭》第二首也説“主人初去菊初栽,落盡黄花去却回”(《王荆文公詩箋注》卷四十七)。

補注[十六]:例如《帶經堂詩話》卷二十七“笑枋”記孫寶侗批評王士禛詩“曉日潼關四扇開”,“或曰:‘此本昌黎,非杜撰也。’孫憤然曰:‘昌黎便如何?畢竟兩扇!’”

16.第56頁,《泊船瓜洲》“春風又緑江南岸”

注二,“也許是得意話再説一遍”後補:其實“緑”字的這種用法在唐人詩裏常見,例如丘爲《題農夫廬舍》:“東風何時至?已緑湖上山”;常建《閑齋卧雨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第二首:“行藥至石壁,東風變萌芽;主人山門緑,小隱湖中花”;李白《侍從宜春苑賦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東風已緑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王安石的十幾次的修改,是一時忘記了唐人的用法而白費心力呢?還是分明知道唐人的用法而有意立異呢?選定這個“緑”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記起了唐人的用法,欣然承襲呢?還是無法出奇制勝,向唐人認輸呢?

17.第64頁,王令《暑旱苦熱》“何忍身去遊其間”

注三,“可是恨不能救天下人民大家脱離火坑”,“恨”上補“自”字;“自己也就不願意一個兒獨自去避暑了”,删“自己”。

18.第73頁,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注二,“《詩人玉屑》卷十五”,“五”改爲“七”。

19.第80頁,蘇軾《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注二,“這一聯也是蘇軾有名的比喻”後補“參看杜牧《題安州浮雲樓寄湖州張郎中》:‘恨如秋草多,事逐孤鴻去。’”

20.第81頁,蘇軾《惠崇春江曉景》“春江水暖鴨先知”

注二,“鳧雁先拍拍”後補“參看許渾(一作杜牧)《初春舟次》:‘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

21.第82頁,蘇軾《荔支歎》

“莫生尤物爲瘡痏”後補“注[六]”,此下各注序號依次照改。

注[六]:當地的好土産變成了當地人民的禍根;蘇軾這個意思在明代一首民謡裏發揮得最爲盡致:“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辜?魚胡不在别縣?茶胡不生别鄰?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於戲!山難摧,江難枯,我民不可蘇!”

22.第103頁,唐庚《訊囚》

注一,“這是寫大小官員都是盗賊”後補“唐代元結《别何員外》詩所謂:‘比盗無兵甲,似偷更不如’”。

23.第104頁,唐庚《訊囚》“明日吾歸休”

注七,“或者米芾《寶晉英光集》卷三的《催租》詩都是例子”後補“參看唐代元結《賊退示官吏》詩的結句:‘誰能絶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24.第106頁,唐庚《春歸》“無計驅愁得,還推到酒邊”

注二,“黄叔達”後補“賀鑄”;“《和范信中寓居崇寧遇雨》第一首”後補“《山谷外集注》卷一《和答李子真讀陶庾詩》,《慶湖遺老集》卷六《冠氏縣齋書事》,”。

25.第111頁,黄庭堅《病起荆江亭即事》“菩提坊裏病維摩”

注二,“那時候年紀五十七歲”,删去“那時候”,改爲“雖然並未實踐那些誓願(參看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四十六《題黄山谷手帖》);寫這首詩的時候,他”。

26.第113頁,《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銀山堆裏看青山”

注四,“應陶”改“雍陶”;“望君山”改“題君山”;“應是水仙梳洗罷”句中“罷”改“處”。

27.第117頁,陳師道《春懷示鄰里》

“却嫌歸鬢著塵沙”,“著”改爲“着”;

注一,“這是陳師道的名作”後補“也誤編入清代翁同龢《瓶廬詩稿》的《補輯》裏。”

28.第119頁,徐俯小傳

“等到喜歡黄詩黄字的宋高宗分付他題跋黄庭堅的墨迹”,“等到”改爲“但是”。

29.第128頁,吕本中小傳

“生年死年不詳”,環按,曾幾云:與居仁皆生於元豐甲子(七年,一〇八四),見宋本《東萊詩集》題辭。

整理者按:此爲小川環樹批語。

30.第130頁,吕本中《兵亂後雜詩》“雲路慚高鳥,淵潛羡巨魚”

注五,“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後補“吕居仁的句法也接近杜甫《中宵》:‘擇木知幽鳥,潛波想巨魚。’”

31.第131頁,吕本中《連州陽山歸路》

“强言風物勝江南”後補注[二],云:“參看同時人陳與義的流亡詩:‘避寇煩三老,那知是勝遊!’(《簡齋集》卷二十一‘細雨’)。”

32.第134頁,汪藻《乙酉亂後寄常州使君侄》“乾坤滿群盗,何日是歸年”

注五,“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後補“結句是呼應第二句:敵兵不知那時候撤回,流亡者要回鄉也就遥遥無期。”

33.第135頁,汪藻《即事》“西窗一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

注一,“等‘於一雨,西窗芭蕉展盡數尺心,無人見’”改爲“等於‘一雨,西窗芭蕉展盡數尺心,無人見’”。

34.第154頁,朱弁《春陰》“詩窮莫寫愁如海,酒薄難將夢到家”

注二,“‘不到桐廬已及明!’”後補“劉威《冬夜旅懷》的‘酒無通夜力,事滿五更心’;”

35.第170頁,周紫芝《禽言》

注一,“姚椿《通藝閣詩續録》卷五‘采茶播穀謡’”後補:“《山海經》裏寫禽類、獸類、以至於魚類(例如《東山經》裏的鮯鮯),常説‘其鳴自呼’,或‘其名自號’等,可是後世詩人只把‘禽言’作爲題材。”

又,“白居易的《和〈思歸樂〉》”後補:“以至於清代樂鈞《青芝山館詩集》卷一的《禽言》多至三十八首。”

36.第176頁,劉子翬《汴京紀事》

注一,“《宣和遺事》後集裏就引了三首”改“《宣和遺事》前集裏就引了一首,後集裏又引了三首”。

37.第177頁,同上

注四,“王偁”改“王稱”。

38.第187頁,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

注一,“精緻而不費力”後補“第一句參看韓偓的《幽窗》:‘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

39.第190頁,楊萬里《初入淮河》“中流以北即天涯”

注二,“今日邊防在鳳翔”後補“參看漢代王符《潛夫論》第二十二篇《救邊》:‘是故失凉州則三輔爲邊,三輔内入則弘農爲邊,弘農内入則洛陽爲邊。’”

又,“後來許多南宋詩人都跟他有相同的感慨”,删去“後來”,“他”改“楊萬里”;

又,“《湖州歌》第二十四首”後補“汪夢斗《北遊詩集》自序”;

又,“卷五十四蔣介《第一山》”後補“選《宋詩鈔》的吕留良感慨整個中國給外族占領,就更推進一層説:‘且把神州當極邊!’(《東莊詩集》之三《零星集》“讀薇占《桐江隨筆》再次原韻奉題”。)”

40.第191頁,楊萬里《過寶應縣新開湖》

“中間不是”後補注[一],云:“等於‘假如不是’、‘若非’;參看唐人王建《贈王樞密》‘不是當家頻向説,九重争遣外人知?’現代口語裏也有這種説法。”

41.第194頁,陸游小傳

“是劉希夷《從軍行》的意境”,删去“劉希夷《從軍行》”,改“杜牧《聞慶州趙縱使君中箭身死長句》”。

又,“平生懷仗劍,慷慨即投筆”改“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42.第196頁,陸游小傳

注三,“陶望齡《歇庵集》卷十二”前補“李夢陽《空同子集》卷六十二附載《山陰周祚書》、”。

43.第198頁,陸游小傳

注二十六,删去“便是涵意不明”,補“參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四記徐俯論‘作詩法門’:‘即此席間杯柈、果蔬、使令以至目力所及皆詩也……切不可閉門合目,作鐫空妄實之想。’”。

44.第199頁,陸游《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一,“柳宗元《袁家渴記》”前補“盧綸《送吉中孚歸楚州》:‘暗入無路山,心知有花處。’耿湋《仙山行》:‘花落尋無徑,雞鳴覺有村’;”。

45.第203頁,陸游《春殘》“蕪菁花入麥畦稀”

注二,“所謂大頭菜”,改“菜”爲“芥”;後補“有黄花”。

46.第208頁,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素衣莫起風塵歎”

注四,“意思京城裏骯髒勢力”,“意思”後補“説”字。

47.第208頁,陸游《病起》“芳草離離悔倚闌”

注三,“整句一方面補充第三句‘閑處老’的境况,一方面引進第八句的‘觸事動憂端’”,“境况”後補“,‘倚闌’、‘支枕’”;“引進”前補“把‘悔’字”。

48.第209頁,陸游《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匹馬秋風大散關”

塗去“匹”,改“鐵”;

注二,塗去“寫的情事是一虚一實”;在“大散關頭又一秋”後補“隱隱指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秋宋人和金人在大散關的争奪戰;”;

注四“例如《劍南詩稿》”後補“卷七《病起書懷》:‘《出師》一表通今古’,”。

49.第211頁,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凉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注一,“《劍南詩稿》”後補“卷十四《哀北》;”;“‘死前恨不見中原’”後補“卷四十《秋懷》第十首。”

50.第215頁,陸游《醉歌》“猶枕當年虎髑髏”

注一,“‘白袍濺血尚依然’”後補“卷十四《十月二十六夜夢行南鄭道中》:‘雪中痛飲百榼空,蹴踏山林伐狐鬼……奮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蒼崖血如注’,”;又,“‘南沮水邊秋射虎’”後補“或説冬,或説秋”;“或説劍刺”後補“或説赤手肉搏,”;又塗去“卷十四《十月二十六夜夢行南鄭道中》又描寫夢裏殺虎”。

51.第222頁,范成大《早發竹下》“正在有情無思間”

注二,“‘無情有恨何人見’”後補“楊發《玩殘花》説:‘低枝似泥幽人醉,莫道無情似有情’;”;“這就是范成大用字的根據”改爲“范成大把他們對草木形態的描寫移用在禽鳥的聲音上”。

52.第228頁,范成大《田園四時雜興》“少住儂家漱井香”

注五,“所以這裏從‘花’生發出‘香’來”後補“《禮記·月令》説‘仲冬之月……水泉必香’;這是范成大用字的‘來歷’。”;

注六“‘鬼質’這個名詞很冷僻”前補“參觀《石湖詩集》卷二十《采菱户》:‘刺手朱殷鬼質青’。”。

53.第232頁,尤袤《淮民謡》“誰謂天地寛”

注七“吴處厚也評論過”,塗去“也”,改爲“吴處厚和蘇轍都評論過”;“《青箱雜記》卷七”後補“《欒城三集》卷八《詩病五事》”。

54.第233頁,蕭德藻小傳

“長樂人”補注“盧弼先生説蕭是‘復州’(湖北沔陽)人”。

55.第245頁,范成大《湖上寓居雜詠》“小船摇曳入西陵”

注三,“就是”以下塗去,改爲“西湖邊的西泠;《玉臺新詠》卷十《錢唐蘇小歌》所謂‘西陵松柏下’。”。

56.第249頁,葉適小傳

注一,“《書與元仁詩後》。”,改“。”爲“,”;後補“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書湯西樓詩後》。”。

57.第251頁,徐照小傳,“生年死年不詳”改爲“生年不詳,一二一一年死”,並眉批云:“荒井健先生指正”。

58.第255頁,裘萬頃《早作》“籬菊緘香待晚晴”

注一,“天菊花”塗去“天”字。

59.第260頁,《野犬行》“叫呼五百”

注三,“即伍佰”前補“有好幾個意義(詳見鄭珍《巢經巢文集》卷五《跋韓詩〈寄盧仝〉首》),這裏”;“地保、里長等人”,塗去“里長等人”,改爲“公差之類”。

60.第265頁,洪咨夔《狐鼠》“不論天有眼,但管地無皮”

注三,“參看”後補“褚人獲《堅瓠廣集》卷二,”。

61.第279頁,劉克莊小傳

“一個瘦人多吃了大魚大肉,肚子凸得鼓鼓的”改爲“一個瘦人飽吃了一頓大魚大肉,把肚子撑得圓鼓鼓的”。

62.第280頁,劉克莊《戊辰即事》

注一,“還希望西湖邊的小朝廷注意國計民生,不要再文恬武嬉”改爲“憤慨説除非小朝廷所在的西湖邊也栽桑養蠶,這筆賠款那裏付得出”,並眉批注明:“徐朔方先生指正。”

63.第281頁,《築城行》“築城功高除美官”

注二,“參觀”,“觀”字改爲“看”。

64.第284頁,注一,“高適《燕歇行》”,“歇”改“歌”。

65.第289頁,羅與之《商歌》“貧家獨無春”

注二,“李賀《感春》”前補“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愁思看春不當春’;孟郊《長安羈旅行》‘萬物皆及時,獨余不及春’;”。

66.第295頁,葉紹翁小傳

“龍泉人”旁注“梁章鉅《南浦詩話》卷五考定作‘浦城人’”;

注一“但都因層次安排不當,没有像宋人這樣寫得醒目”改爲“但或則引渡傍的情景,或則和另一情景對舉,讀者容易草草帶過,没有像宋人這樣按排在醒豁的地位。”。

67.第298頁,嚴羽小傳

“《滄浪詩話》的主張不但跟十九世紀歐洲頗爲風行的一派詩論接近,並且跟古印度的一派詩論暗合,更妙的是那派詩論的口號恰恰相當於漢文的‘韻’字”,眉批注明“韻”的梵語對譯:“dhvani or vyangya artha”。

68.第299頁,嚴羽小傳

注五“參看德《梵文詩學史研究》”,眉批注明該書作者與書名英譯:“S.K.De,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poetics”。

69.第302頁,樂雷發《烏烏歌》

“何人笞中行?〔八〕何人縛可汗?”,將“〔八〕”移至“何人縛可汗”後。

70.第303頁,樂雷發《烏烏歌》

注一“王羲之戒謝安語”後補“參看庾信《哀江南賦》‘縉紳以清談爲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