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紳舊聞記》版本流傳考

喬穎叢
《洛陽紳舊聞記》是一部記述五代時期逸聞故事的筆記。作者張齊賢,由周入宋,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史》卷二六五、《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有傳。
《洛陽紳舊聞記》作爲筆記,因其取材多“
紳所説及余親所見聞”,且“摭舊老之所説,必稽事實”,是依托事實的;而編纂成書時,“鄉曲小辨,略而不書;與正史差異者,並存而録之”,有所甄别取舍;加之“别傳、外傳比也”的創作意圖,其史料價值也是不容輕忽的。《四庫全書總目》稱其“亦頗有足資博覽者”,甚至可以“與《五代史闕文》諸書同備讀史之考證也”①,足以見得。
此前對《洛陽紳舊聞記》進行版本研究的並不多,李劍國先生在《宋代志怪傳奇叙録》中關於《洛陽
紳舊聞記》的條目可謂篳路藍縷。他指出了此書“知不足齋本最佳”;提出知不足齋本中“多有校語,不知出南宋無名氏還是出池北草堂,不過校中有據《説郛》者,則顯然出池北草堂”以及“庫本不詳所出”②等問題,都對搞清楚該書版本問題至關重要。但是《叙録》畢竟是文學史著作,對《洛陽
紳舊聞記》一書着墨不多,有關版本問題的闡述更是只有寥寥數語。此後對此問題的探討,大多只是繼承了李先生的觀點,僅稍有發展,並没有進行系統的版本梳理。如收録於《全宋筆記》和《五代史書彙編》中俞鋼先生的點校本,其校勘説明里稱以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爲底本,會校明洪武中張氏刊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和兩種《説郛》本。他在底本選擇上,沿襲了李先生觀點,可謂精洽;然而所采用的會校本中,明洪武中張氏刊本的存佚問題需要再加討論,《四庫全書》本是否有利用價值也還值得商榷。趙陽陽的《〈洛陽
紳舊聞記〉版本與整理瑣議》③則是極少數對該書版本問題進行專篇研究的論文。他進一步考究《四庫全書》本的底本,並試圖追溯知不足齋本中的校記源流,以理清版本流傳情况。鮑廷博的《知不足齋叢書》本中多有小字注且來源不一,因此對校語進行溯源是很有必要的。但該文的溯源工作還有不少值得修正之處;因《四庫全書》本文字較知不足齋本“優長”,而得出以《四庫全書》本爲底本的結論,也尚待商榷。更爲重要的是,此前無論是進行版本研究還是文獻整理,都没有利用到現存的抄本,也頗爲不妥。因此系統梳理該書的版本流傳情况,還是有其意義和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