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出版筆記:以王明清《揮麈録》爲例
1166年,王明清完成了四部系列筆記中的第一部。在這部題爲《揮麈録》筆記所附的簡短序言中,王明清指出,該書是他在會稽(今紹興)閑居時與前來探望他的親朋好友談話形成的産物。④就像前於此或後於此的許多筆記作者一樣,王明清補充説,他持續追蹤更多有趣的討論,並通過徵詢不同的當事人核實更多的細節。因爲筆記不斷累積,“不忍棄去”,受惠於朋友的堅持,他决定編輯這100條的版本並使之流布。差不多三十年之後,在1194年(或1193年)、1195年(或1194年),以及1196—1197年,在前録的基礎上,又增補了另外三部筆記,其數目分别在200條、50條和100條左右。⑤直到13世紀晚期,《揮麈録》至少已經出版了六個版本,出版地亦有不同,包括杭州、建寧以及嘉興等。⑥
王明清是著名宫廷史家王銍之子,他的若干父系和母系宗祖都曾在本地、地方或是中央政府任職。然而,王明清自己在官僚階梯上並未爬升到很高的位置。他並未通過科舉考試,且只擔任過少數次要的、大多爲顧問性質的職位。他先是主管宫觀,在1190年代前後爲雜買務雜賣場提轄官,曾任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後爲泰州通判。十年後,他被任命爲浙西參議官。他在上述職位待的時間都不長,在生命的後幾十年中,他似乎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了對筆記的研究和編纂之中。
《揮麈録》是王明清筆記中最爲著名的系列。⑦在他文中,我曾討論過作者主要的顧慮,並指出在12世紀中國,筆記充當着聯結士人網絡和表達士人身份的工具。⑧對士人受衆而言,筆記囊括了基於不同興趣主題的各式各樣的材料,因此可能會給人留下缺乏整體叙述或論證結構的印象。⑨《揮麈録》證明作者興趣廣博,但這些趣味並非是隨機選擇的結果。筆記的趣味領域包括了宋朝的組織和歷史、全國範圍内的名門望族、主要的政治和文化人物、細枝末節的瑣事、徵兆的應驗、稀見文本和物件以及詼諧機智的話語等。《揮麈録》屬於筆記體的子範疇,在這一範疇中,對宋代歷史和政治的觀察形成了清晰的聚焦,作者也明確表達了對在談話中提到的和當代文學關鍵問題的立場。⑩在下文中,我回顧了《揮麈録》的出版史,追蹤作者、讀者和商人在一個世紀之中連續出版這部筆記多個版本的經過,並着重關注讀者出版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