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花譜、地圖與版圖:陸游牡丹譜、牡丹詩的分體合書及其“謫遷與世變”論述

五、結論 花譜、地圖與版圖:陸游牡丹譜、牡丹詩的分體合書及其“謫遷與世變”論述

陸游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僅以其平生近萬首的詩歌創作數量,見推爲詩國翹楚,同時更以南宋中興士臣及其愛國詩人形象,備受愛戴推崇,其中近萬首的浩瀚詩歌,誠然是歷代論者的主要關注重心所在。唯陸游直接以身世感歎及其北定中原的詩歌書寫中,有關以花木詠物書寫爲焦點的研究成果,相對仍屬有限,並且主要的論述復多集中在陸游的梅花及海棠詩詞作品上,對於陸游别具書寫特色及其體類的牡丹書寫研究,顯然較爲罕見,相關具體而微的深入研究,幾乎付之闕如。尤其是在陸游平生的花木書寫詩歌中,固然牡丹並非創作數量最多的代表題材,然則就其書寫取向與情志意涵而言,誠然與陸游其他花木詩歌迥異其趣。

陸游牡丹書寫特色的重要關鍵有三,一爲陸游的《天彭牡丹記》是平生花木書寫中,唯一在詩詞歌賦體類之外,别撰牡丹譜録的特例;其次,借由陸游相關的詩歌,與其牡丹譜録的競合書寫,使得我們更爲完整而深入地洞鑒其中的牡丹與江山的重要世變論述;其三,《天彭牡丹記》本是出自北宋前賢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的經典續衍及其旨締創變,因此惟有借由《天彭牡丹記》與《洛陽牡丹記》的對讀,始得以呈顯陸游牡丹譜録中攸關“花變與世變”的深層論述旨奥。由此觀之,陸游的牡丹書寫,不僅是殊異於作者其他花木書寫的特殊載體,同時也有待於陸游天彭牡丹譜的歷史譜系及其書寫變異,並結合陸游相關牡丹詩歌及相關詩文,纔能漸次展現陸游不同於其他梅花海棠等花木詩中,主要以屈騷香草美人及其君子之志爲典範的情志基調,從而具體而微地對照出其牡丹書寫,别具重要底藴的“謫遷與世變”意義,及其借由此一牡丹書寫所演繹的攸關牡丹花譜、謫遷地圖及其歷史版圖的重要文化藴味。

(作者單位:臺北政治大學)

①參見陸游撰,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頁。

②同上書,第7頁。

③參見莫礪鋒《陸游的巴蜀情結》,《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5期。

④參見王瑩《宋代譜録的勃興與名物審美的新境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⑤參見陳平平《中國宋代牡丹譜録種類考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⑥乾道八年,陸游思離夔府,又窮貧無計,該年上書丞相,其後時任四川宣撫使的王炎辟爲幕僚事。參見陸游《上虞丞相書》謂:“某行年四十有八,家世山陰,以貧悴遂禄於夔。其行也,故時交友醵緡錢以遣之。峽中俸薄,某食指以百數。距受代不數月,行李蕭然,故不能歸。歸又無所得食?……,某而不爲窮,則是天下無窮人。……不賴其才,不藉其功,直以其窮可哀而已。”

⑦參見陳平平《中國西南牡丹研究的先驅者陸游及其成就》,《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⑧同上。

⑨陸游《賞山園牡丹有感》,錢仲聯注《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395頁。

⑩參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外集卷二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91頁。

⑪同上書,第1892頁。歐陽修載其事,並引述當日錢思公之語謂:“預作花品,此是牡丹品,凡九十餘種。”遂考察其中品類優劣及其見聞,而後遂有《洛陽牡丹記》之撰述。

⑫同上書,第1900頁。

⑬參見陸游《喜譚德稱歸》,《劍南詩稿校注》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36頁。

⑭同上書,卷六《春感》,第536頁。

⑮同上書,卷三《和譚德稱送牡丹》,第296頁。

⑯同上書,卷三《初到蜀州寄成都諸友》,第298頁。

⑰同上書,卷九《書歎》,第737頁。

⑱同上書,卷九《感興》,第737—738頁。

⑲陸游《天彭牡丹譜·花品序第一》,卷四二,第259頁。

同上書,花釋名第二,第260頁。

參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品序第一》,第16—17頁。

陸游《天彭牡丹譜·花品序第一》,卷四二,第259頁。

參見于北山《陸游年譜》“宋孝宗隆興元年癸未三十九歲”條下注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1—102頁。

陸游《記夢》,《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2頁。

參見《記夢》詩下錢仲聯注,同上書,第183頁。

參見歐陽修《題洛陽牡丹圖》,《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居士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56頁;又《洛陽牡丹記》洪本健箋注文,《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外集卷二二,第1894頁。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洪本健箋注文,《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外集卷二二,第1894頁。

陸游《天彭牡丹譜·花品序第一》,卷四二,第259頁。

同上。

參見歐陽修《題洛陽牡丹圖》,《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居士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