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紳舊聞記》的版本源流圖

(作者單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〇,中華書局,1965年,第1188頁。
②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叙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2—45頁。
③趙陽陽《〈洛陽紳舊聞記〉版本與整理瑣議》,《新國學》第11卷第1期,2015年,第238—250頁。
④王堯臣《崇文總目》,《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1册影印《粵雅堂叢書》本,中華書局,2006年,第92頁。
⑤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25頁。
⑥尤袤《遂初堂書目》,《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第1册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第491頁。
⑦脱脱等《宋史》卷二〇三《藝文志》,中華書局,2011年,第5119頁。
⑧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六《經籍考》,中華書局,1986年,第1761頁。
⑨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⑩焦竑《國史經籍志》卷四,明萬曆三十年陳汝元函三館刻本。
⑪《四庫全書總目》卷八七,第744頁。
⑫《宋史》卷二〇二《藝文志》,第5033頁。
⑬阮閲編,周本淳點校《詩話總龜》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詩話總龜》成於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其記楊凝式事(卷四《稱賞門》,第41頁)、楊苧蘿事(卷三八《譏誚門》,第368頁)、田重進事(卷三八《譏誚門》,第370頁),後皆明確載爲出自《洛陽舊聞》,只有張翼投詩事(卷四《稱賞門》,第41頁)後未注明出處。按:張翼投詩事位於楊凝式事後,恐脱“同上”;且此事也首見於《舊聞記》,文字也頗爲相似,當爲出自《舊聞記》。《詩話總龜》載此事如下:張翼善詩,嘗投詩两帙於宫(按:原作京,依南圖藏明抄本繆校本改)師王相溥,王諭之以詩云:“清河詩客本賢良,惠我清吟六十章。詞格宛同羅給事,工夫深似賈司倉。登山始覺天高廣,到海方知浪渺茫。好去蟾宫是歸路,明年應折桂枝香。”《洛陽紳舊聞記》載如下:張翼嘗投詩兩軸於宫師王相溥,王相以詩謝云:“清河詩客本賢良,惠我新吟六十章。格調宛同羅給事,功夫深似賈司倉。登山始覺天高廣,到海方知浪渺茫。好去蟾宫是歸路,明年應折桂枝香。”
⑭徐師仁《唐秘書省正字先輩徐公釣磯文集序》,收入徐夤《釣磯文集》,作爲前序,《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清述古堂鈔本。清嘉慶宛委别藏本“胡奴”均作“□□”。序作於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
⑮委心子撰,金心點校《新編分門古今類事》,中華書局,1987年。《分門古今類事》成於南宋,序乾道乙丑仲夏朔日(1169)。(《十萬卷樓叢書》本、《四庫全書》本所載出處相同。)
⑯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中華書局,2005年。張全义治洛事載於卷一四,第180頁;虔州纪異事載於三筆卷三,第462頁。初筆十六卷,成於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79);三筆十六卷,成於寧宗慶元二年(1196);終成於嘉泰二年(1202)。
⑰《唐秘書省正字先輩徐公釣磯文集序》序作於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1129)。收入徐夤《釣磯文集》,《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清述古堂抄本。
⑱據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一《徐正字詩賦二卷》,“任是秦皇漢武,不死何歸”句爲徐夤《人生幾何賦》中語,“本不爲全忠而發,殆寅行卷中有此賦,全忠讀之,憾其語意不祥,故因其病而諷之”。今考《四部叢刊》本《釣磯文集》卷一《人生幾何賦》,有“嘗聞蕭史王喬,長生孰見;任是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
⑲《洛陽紳舊聞記》卷一《梁太祖優待文士》。
《詩話總龜》卷三,第30頁。《詩話總龜》載賦《無雲雨詩》事如下:杜荀鶴謁梁高祖,與之坐,忽無雲而雨,祖曰:“無雲而雨,謂之天泣,不知何祥?請作詩。”荀鶴曰:“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顯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工。”高祖喜之。洞微志
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卷六五,中華書局,2007年,第2198頁。《唐詩紀事》載賦《無雲雨詩》事如下:荀鶴初謁梁王朱全忠,雨作而天無行雲。梁曰:“此謂天泣,知何祥?”請先作無雲雨詩,乃賦曰:“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梁悦之。
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傳校箋》卷九,中华書局,1987年,第4册,第262—278頁。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一《徐正字詩賦二卷》,中華書局,2007年,第1323頁。
《舊唐書·昭宗紀》《新五代史·梁本紀》《舊五代史·梁本紀》均載封梁王事於天復元年,《通鑑》考異辨正之,舊紀:“二月,以全忠守中書令,進封梁王。”薛居正五代史梁紀:“正月,癸巳,進封帝爲梁王,酬返正之功也。”實録:“癸巳,沛郡王朱全忠加定謀宣力功臣,進封東平王。”新紀:“二月,辛未,封全忠爲梁王。”按編遺録,此年二月辛未表讓梁王。三年二月制云:“兔苑名邦,睢陽奥壤,光膺簡册,大啓封疆;可守太尉、中書令,進封梁王。”或者今年已曾封梁王,全忠讓不受,改封東平王,至三年乃進封梁王。而三年制辭,前官爵已稱梁王,蓋誤也。今從實録。知朱温梁王之封當在天復三年。
《唐才子傳校箋》卷一〇,第290頁。
刘克庄撰,王蓉貴等校點《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六《徐先輩集序》,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489頁。《徐先輩集序》載徐夤作《遊大梁賦》事爲:張丞相齊賢記公醉犯温諱,憂不測,作《遊大梁賦》以獻。温大喜,字酬一縑,使軍士皆誦之。
《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一,第1321—1322頁。吴任臣《十國春秋》卷九五《徐夤傳》載其觸諱事:“嘗遊大梁,以賦謁梁王(按:夤未等第時,全忠未封梁王)全忠,誤觸其諱,梁王變色,夤狼狽出,欲逃遁去,恐不得脱,乃作《過大梁賦》以獻。”按:《十國春秋》以徐夤賦中觸諱,與《釣磯文集序》等醉中觸諱不同。《十國春秋》乃清人輯集材料而作,其史料來源較晚,似不如《釣磯文集序》等可靠。
《東坡志林》爲蘇軾所撰,王松齡曾作點校本,1981年中華書局收録於《唐宋史料筆記叢刊》。點校本因以涵芬樓校印明萬曆趙開美刊本(五卷本)爲底本,故無卷七此條;明萬曆商濬《稗海》本(十二卷本)載此條,卷七:徐夤,唐末號能賦。謁朱全忠,誤犯其諱,全忠色變,寅狼狽走。出未及門,全忠呼知客將,責以不先告語,斬于界石南。夤欲遁去,恐不得脱,乃作《過太原賦》以獻,其略曰:“千金漢將,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風而膽落。”全忠大喜,遺絹五百。全忠自言夢見淮陰使受兵法。一眼胡奴,指李克用也。夤雖免一時之禍,殊不憂一眼胡奴,見此賦也可笑。
李俊甫《莆陽比事》,清嘉慶宛委别藏本影印明刻覆宋本。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二〇,第302頁。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二四《杜荀鶴傳》,中華書局,2015年,第374頁。
《詩話總龜》卷五《投献門》,第48頁。《投獻門》:杜荀鶴字彦之,遇知於朱梁高祖,送名春官,於裴贄侍郎下第八人登科,乃大順三年正月十日,荀鶴生日也。九華王希羽以詩獻曰:“金榜曉懸生世日,玉書潛記上昇時。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於第八枝。”洞微志
錢易撰,黄壽成點校《南部新書》辛卷,中華書局,2002年,第130頁。辛卷:杜荀鶴第十五,字彦之,池州人。大順二年正月十日,裴贄下第八人。其年放榜日,即荀鶴生日,故王希羽贈詩云:“金榜曉懸生世日,玉書潛紀上升時。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於第八枝。”後入梁爲主客員外郎翰林學士。懷恩思報,未幾暴卒。
《唐才子傳校笺》卷九,第4册,第268頁。卷九:大順二年裴贄侍郎下第八人登科。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鶴生朝也。王希羽獻詩曰:“金榜曉懸生世日,玉書潛記上昇時。九華山色高千尺,未必高於第八枝。”
趙與旹、徐度撰,傅成、尚成點校《賓退録》卷八,《賓退録、却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6—77頁。(宋刻本同)
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一一上,中華書局,2009年,第2册,第825頁。
《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凡例,第8頁。凡例八:莫氏(莫友芝)成書後,在流傳過程中,又增入若干他人的批注,載於傳抄本和三個排印本之書眉。此訂補本將這些眉批彙録,分列於所批各書之後,藏園【補】條之前,冠以【附字】,各段末注【眉】字。眉批作者大都不可考,僅極少數可推知爲莫棠過録勞格批《四庫全書簡明目録》及張芹伯批適園本者,酌爲注出。
邵懿辰撰,邵章續録:《增訂四庫全書簡明目録標注》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85—586頁。
《永樂大典》,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年,第3册,第2559頁。
同上書,第5册,第4448頁。
同上書,第9册,第8798頁。
祁承㸁撰,鄭誠整理:《澹生堂讀書記·誕生堂藏書目》,《澹生堂藏書目》子部小説家:洛陽縉紳舊聞略一卷,張齊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60頁。祁承㸁,浙江山陰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明代著名藏書家,藏書之處爲“澹生堂”。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〇,第1188頁。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清人書目題跋叢刊》影印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中華書局,1993年,第317頁。按: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卷末跋語:“乾隆丙申孟春,借吴氏池北草堂校本開雕。”周中孚之所謂“較宋本”,可能因其卷末跋語前録南宋人校語,然鮑氏所據之吴氏校本,不一定是南宋人校本原本,可能爲輾轉傳抄而來。
此本未著抄者,因最早藏印爲鄭振鐸西諦印,姑且稱之爲“鄭本”。
龐俊《養晴室遺集》卷一二《養晴室筆記》,巴蜀書社,2013年,第628—629頁。
冀淑英《冀淑英文集》上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18—123頁。
鄭振鐸藏書事主要參考鄭偉章《文獻家通考》,中華書局,1999年,第1655頁。
北京圖書館編《西諦書目》,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34b頁。
避孔子諱,據葉名澧《橋西雜記》:“雍正三年,奉上諭,孔子聖諱,理應回避,令九卿會議。九卿議以凡係姓氏,俱加阝爲邱字;凡係地名,皆更易他名;書寫常用,則從古體作㐀字。”議上,上諭:“朕細思,今文出於古文,若改用㐀字,是未嘗回避也。此字本有期音,查《毛詩》古文作期音者甚多。嗣後除四書五經外,凡遇此字,並加阝爲邱,地名亦不改易,但加阝旁,讀作期音,庶乎允協,足副尊崇先師至聖之意。”俞樾《茶香室續鈔》云:“謹按:加阝旁作邱,至今遵行,至讀期音,則世無知者,宜申明之也。”按:避“丘”諱爲“邱”,當始於雍正三年,而至俞樾(1821—1907)時仍避“丘”諱,可見其歷時之長。鄭本從文字内容上來看,其(至少底本)時代絶不會晚於不避“丘”諱,故而從不避“丘”諱上來看,鄭本(或其底本)時代將較早,這從後文對鄭本的考論也可看出。
法式善,涂雨公點校《陶廬雜録》卷四,中華書局,1997年,第131頁。
吴翌鳳,吴格點校《遜志堂雜鈔》庚集,中華書局,1994年,第94頁。
清吴長元《跋斜川集》,見載於《知不足齋叢書》卷二六《斜川集》卷尾。
按:“弘”諱宋、清皆避。宋爲避太祖之父宣祖弘殷諱,多改“弘”爲“洪”,或缺末筆,似未見改“宏”之例。清避高宗弘曆諱,避弘爲宏。故鮑本“宏”當避清諱而改。穴研齋本、鄭本等均作省闕處理,乃避宋諱。
朱錫庚生平經歷主要參考《文獻家通考》,第559頁。
《椒花吟舫》第十三架:“《洛陽
紳舊聞記》,一本,抄。”清稿本。
清朱筠:《笥河文集》稿本,第一册卷尾,朱檉之後記,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所藏,轉録自劉仲華《世變、士風與清代京城籍士人學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431頁。
袁思亮藏書事主要參考《文獻家通考》,第1515頁。
袁本《洛陽
紳舊聞記》後有思亮校記,載於己未年(1919)校,故得此書之時間當不會太早。袁思亮之書焚毁時,居於西安門寓舍,故當爲袁世凱稱帝(1915)之前。袁氏稱帝後,思亮歸奉母,僑居上海斜橋路,終生不復出。因此袁本《舊聞記》得書時間很可能晚於思亮書焚毁之時,故能幸免。
高世異藏書事主要參考《文獻家通考》,第1723頁。
李世珍藏書事主要參考《文獻家通考》,第1615頁。
收録於《五代史書彙編》和《全宋筆記》。
趙陽陽《〈洛陽
紳舊聞記〉版本與整理瑣議》,《新國學》第11卷。
《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宋張齊賢撰,知不足齋本。【附】明洪武中張氏刊本。明刊本(眉)【附】條爲莫友芝成書後在流傳過程中所增批注,其作者大都不可考。前已論及。
按:“國指揮使”不通,必有脱字。《舊五代史》卷九九《漢高祖紀》:“(天福十二年)庚午,陝府屯駐奉國指揮使趙暉、侯章、都頭王晏殺契丹監軍及副使劉愿,暉自稱留後。”《資治通鑑》卷二〇六:“(天福十二年)契丹以其將劉愿爲保義節度副使,陝人苦其暴虐。奉國都頭王晏與指揮使趙暉、都頭侯章謀曰……”《舊五代史》趙暉傳、王晏傳等同之。知此句脱“奉”字。庫本以意度之,以爲避宋諱省字,補匡,誤甚。匡國軍乃同州,梁改曰忠武,後唐復曰匡國。奉國軍乃明州,奉化郡,唐浙東觀察使,梁置望海軍,宋朝建隆二年改奉國節度。
避諱空字參考陳垣先生《史諱舉例》卷一《避諱空字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第3—4頁。
如張元濟在鐵琴銅劍樓藏元刊本《桯史》後所作跋語:“卷中語涉宋室,均空格,遇敦字有注光宗廟諱者,是必源出宋刻。”而傅增湘先生也曾根據“卷中語涉朝廷,空格。《翰苑遺事》卷末有乾道九年遵跋十行,提行款式一仍舊觀”而得出“必從宋本橅摹無疑”的結論。可以見得。
參考《史諱舉例》卷四《因避諱空字後人連寫遂脱一字例》。
朱本之所脱,均爲與鮑本、穴研齋本對比而言。
庫本脱卷四《洛陽染工見冤鬼》篇末“時相州節使焦繼勳知當府事,滕大諫中正任通理”20字,庫本情况特殊,姑置之外,後文詳述。
沈初等撰,杜澤遜、何燦點校《浙江采集遺書總録》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下册,第771頁。
同上書,上册《點校説明》,第3頁。
王太岳等集《欽定四庫全書考證》卷五六,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13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