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關係的局限

(一)假設關係的局限

詩句中的“假設”的邏輯雖然不算罕見——即那些可以用套語“假如……則……”(If...then...)來串接的例子——但其在文本中的表現形式與位置,却受到了較大的局限。首先,“假設”必須有虚字來提示。相比於上文討論過的四種邏輯:“前因後果”、“前果後因”的邏輯大多不需要虚字來進行提示;“遞進”、“轉折”儘管比較依賴虚字的提示,但是在某些虚字缺失情况下,其邏輯依然能够被辨認或構建出來;然而如果詩句中没有虚字提示,則“假設”的邏輯是不存在的。其次,“假設”出現的位置比較固定。以絶句而論,“假設”邏輯大多被放置在最後兩句之間。以下僅以蘇軾的幾首作品爲例: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若見謫仙煩寄語,/匡山頭白早歸來。——蘇軾《書李公擇白石山房》

若對青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蘇軾《贈孫莘老七絶》其一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其四

與絶句相同,在律詩中“假設”的“行間邏輯”在結尾最爲常見,在首聯和中間兩聯並不多見;而提示的虚字,往往要依靠出句中的“若”、“使”、“如”等字:

天若假余金石壽,/所爲詎肯止於斯?——劉克莊《自勉》

若到桐城逢舊友,/爲言多醉少曾醒。——劉克莊《答黄鏞》

後人若續成都記,/第一詳書不可遺。——文同《周思道如詔亭》

東坡若肯三年住,/親與先生看藥爐。——蘇軾《贈黄山人》

若使强追年少樂,/直成赤手縛於菟。——范成大《老態》

縱使少年輕我輩,/只留顔面對吾公。——陳師道《寄子開》

衰軀設使能重往,/疇昔情懷奈杳然。——邵雍《爲客吟》其一

里中父老如相過,/應歎艱難帶解圍。——方嶽《得歸》

寒山拾得如相見,/指點人間笑幾場。——戴復古《送蒙齋兄長游天台二首》其一

雁山親舊如相問,/徵雁歸時我亦歸。——王十朋《送薛士昭》其二

“假設”邏輯所表示的,是説話人的主觀願望、期待、判斷和建議,而不是客觀事實;因此,“假設”與“前因後果”、“前果後因”、“遞進”、“轉折”等邏輯的本質差别,即是詩人在創作時選擇虚構表達與事實陳述的差别。

有一種針對“將來時態”的假設是不需要“若”、“使”、“如”等字作爲提示的,但需要把“他日”(或“他時”、“他年”)放在出句的句首以提示對於未來的想象:

他日中原公事了,/磨崖千丈要豐碑。——王質《别張君玉二首》其一

他日中原公事了,/與君同話此荒凉。——王質《贈劉遂良》

他日政成無一事,/好吟新句寄長安。——王禹偁《送牛學士知潤州》

他日汗青無事業,/惟詩猶可竊虚名。——劉克莊《病中九首》其五

他時直上三千里,/願看雲天一整翰。——陸佃《依韻和蕭惟申檢法同年》

他時遷客歸朝去,/擬覓瓊瑶滿袖歸。——王禹偁《和仲鹹詩六首》其二

他年好事流傳去,/又説徐公舊隱廬。——韓淲《徐和卿所居潘閬巷》

他年名上登科記,/一半清芬在祖圖。——吴惟信《送祝五戒赴陸宰館》

另有一種假設是對於“過去時態”的“虚擬語氣”,往往出現在詠物題材的詩句中,以及與歷史典故相關的詩句中:

若使濂溪當日見,/愛蓮有説恐難評。——黄庚《任復齋池中有瑞蓮命予賦之》

采根若可蘇民病,/始信無經載牡丹。——施樞《芍藥》其二

老夫詩若宋初出,/牡藥如何得盛行?——方逢辰《石峽山茶盛開》

若向大臣求侄媵,/當時誰肯議通和?——李覯《匈奴傳》

若使班超終把筆,/由來何路取封侯?——王令《聞邕盗》

圯橋書在如相授,/不獨留侯是帝師。——夏竦《秋日江館喜彈琴羽人至》

詩人在“將來時態”與“過去時態”的虚構表達,往往是依靠其想象力的,而不是僅僅依靠其文字修辭能力。因此,如果我們針對“假設”邏輯的運用頻率進行定量數據分析,或許可能成爲一種比較客觀的、判斷詩人想象力高下的手段。

以上所有“假設”的結尾非常符合高友工、梅祖麟對於唐代律詩尾聯特點的認知。按照高、梅對於唐代律詩結構的分析,律詩的中間兩聯多爲“意象性”的,而尾聯多爲“推論性”的,且其中包括四種形式,即“問答式”、“假設式”、“與事實相反的條件式”與“前提—結果式”。除去“問答式”,另外三種都屬於本文“假設”邏輯的範疇。然而鑒於唐詩與宋詩在美典層面的差異,本文認爲,宋詩的特色之一在於“推論性”語言從律詩的尾聯逐漸侵入中間兩聯以取代唐詩原有的“意象性”語言;而宋詩中諸多擁有“假設”的“行間邏輯”的頷聯和頸聯便是最明顯的例證:

若令醉眼異鄉見,/定作故人相笑看。——王令《從光師求花》

若使佞諛求利達,/便居廊廟亦沉淪。——鄭俠《次韻張伯時以再任爲賀》

若非事業驚當世,/也合文章作近臣。——項安世《送羅機宜秩滿東歸三首》其二

天若假年加富貴,/人生夢枕做功名。——鄧元奎《挽趙秋曉》

不疑若受千金謗,/膠鬲當貽萬世羞。——華岳《吴伯叙》

當時若使無新室,/此地安知有釣臺?——胡仲弓《嚴子陵釣臺》

當世若無知止者,/公朝何以勵貪夫?——袁説友《知止堂》

當日若知誅嬖妾,/英魂未必死奸臣。——彭汝礪《讀張華傳》

相比較而言,在頷聯與頸聯中“假設”的“行内邏輯”太過罕見,現在能够找到的僅有一例:

醉若有鄉/須裂地,吏如逢隱/即投簪。——宋祁《自詠》其二

受到必須擁有虚字的限制(且一般是兩個虚字分開放置),“假設”邏輯在七言句的内部很少出現,而在五言句的内部則很可能完全不存在(因爲没有足够的空間放置虚字)。

通過觀察“假設”邏輯所處的不同位置,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側面解讀唐詩與宋詩在創作層面的差異。從原則上講,葛兆光認爲唐詩重視“表現”,因爲唐詩在寫作上强調意象排列,且缺少虚字貫穿句子的意脈;而宋詩重視“表達”,因爲宋詩在寫作上强調運用虚字以使句子意脈暢通。儘管葛並没有仔細分辨唐詩頷聯、頸聯與尾聯在“表現”與“表達”之間的差異,但其在分析唐代近體詩的“表現功能”時,所舉的例子都是頷聯與頸聯。這也即意味着,葛對於唐詩中間兩聯的寫法的認知,與高、梅是一致的,即唐詩中間兩聯處於主導地位的是“意象性”的“表現”語言,而非“推論性”的“表達”語言。同時,葛提出唐宋詩的轉變就是從“表現”的詩轉變爲“表達”的詩,那麽結合以上所列舉的“假設”邏輯從尾聯侵入頷聯、頸聯的例子,本文認爲,當律詩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意象性”語言逐漸被原本處於次要地位的“推論性”語言所侵蝕,這就代表着“表現”的詩轉型爲“表達”的詩——唐詩轉變爲宋詩。如果用一種更爲極端的説法就是:宋詩作者在中間兩聯所使用的,是唐詩作者原本在尾聯所使用的寫法。

儘管“假設”邏輯在律詩中受到的限制較多,但是,當這種邏輯與其他的邏輯相結合時,往往會産生特殊的效果。當“假設”的邏輯被放置於硬性規定“對仗”的頷聯與頸聯,這就使得出句與對句之間原本存在的“並列”邏輯之上,又增加了一層邏輯——這也就是上文提到過的邏輯叠加現象——進而增强了這一聯的邏輯複雜程度。除此之外,表面上看,與“假設”經常同時出現的是反問句,這將在下一節中進行討論;而從深層的思維方式來看,與“假設”最爲契合的邏輯是“前因後果”。

“前因後果”作爲律詩中最爲常見的邏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虚字提示的。如果允許我們抛去詩歌的内容與背景,僅針對句子語義而進行一定的過度闡釋,那麽我們可以發現,似乎那些没有虚字的“前因後果”的例句,其邏輯都可以被“假設”所替换。以下均爲第二節中出現過的例子:

[如果]水落[則]見山石,[如果]塵高[則]昏市樓。

[如果]牧去[則]牛將犢,[如果]人來[則]犬護兒。

[如果]夜聞歸雁[則]生鄉思,[如果]病入新年[則]感物華。

[如果]斷墻着雨[則]蝸成字,[如果]老屋無僧[則]燕作家。

[如果]風翻[則]蛛網開三面,[如果]雷動[則]蜂窠趁兩衙。

[如果]詩窮[則]莫寫愁如海,[如果]酒薄[則]難將夢到家。

[如果]中年畏病不舉酒,[則]孤負東來數百觴。

[如果]廟堂無策可平戎,[則]坐使甘泉照夕烽。

然而,反觀上文中那些擁有虚字的“假設”邏輯,一旦把虚字去掉,却只有極少數能用“前因後果”的關係來解讀。這種現象到底意味着什麽,還有待引入更多的例子進行分析,但是這個現象至少暗示着:“前因後果”與“假設”是比較類似的兩種思維方式;不過“前因後果”只是一種非常基礎的寫作方式,“假設”則屬於更高層次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