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語

結束語

據何薳《春渚紀聞》卷二《風和尚答陳了齋》記載,陳瓘在釋褐前,即被風和尚預言了登第時的名次。這則不可思議的故事,似乎在冥冥中綰結下了陳瓘一生與佛教的因緣。他是天台宗的大居士,憑借有門悟入的《三千有門頌》,在天台宗思想史乃至整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均當之無愧地佔有一席之地。他參禪雖未能大有發明,但五十歲後依舊保持着日讀《金剛經》一遍的習慣。至遲從崇寧二年(1103)貶謫廉州時起,他便專心研讀《華嚴經》並深有會心。晚年,他刻意西歸,並用天台圓具思想統攝唯心與他方二種浄土。終於娑婆印壞,浄土文成。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晚年的陳瓘時常自責於青年時代的放逸:“某習於因循,憑虚受誑。白首知錯,身老力羸。徒以覺遲爲恨。”故學佛精進非常,以彌補過失:“自捐書以來,今六年矣。專閲内典,探索兹事……今行年六十有一矣。”《居士傳》記其晚年對身邊的親人説:“吾往年遭患難,所懼惟一死,今則死生皆置度外矣。”這種心態的轉變,端賴其佛學造詣的日益精深:“如是老病死,不能燒佛性。凡可燒之物,雖可執吝,其不可燒者,豈苦樂死生之所能間哉?”在陳瓘逝世後,李綱寫下了《祭陳瑩中左司文》。兹録其中一段,以爲本文之結束語:“一斥不復踰二十年,而志氣不衰,容貌不枯者,蓋其所養之厚。脱去世累,恬然委化,而了無芥蒂,恬無疾苦者,蓋其所造之精。”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①徽宗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廢佛,二年八月即悔悟廢佛之舉“深爲未允”,九月“詔大復天下僧尼”。詳參釋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四七《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109—1114頁。

②浄土信仰與浄土思想在宋代同樣甚至更爲興盛、發達。然筆者認爲,浄土宗似屬大乘佛教的寓宗。理由詳參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第七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55頁。浄土法門是三乘普被、利鈍兼收的十方共修之法。故視浄土宗爲寓宗,不僅不是對其輕忽,反而是對其尊重的體現。

③歐陽修《自勉》,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第1册卷一一,巴蜀書社,2007年,第444頁。

④丁謂《西湖結社詩序》,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0册,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4頁。

⑤至於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痛使人從心理機制上産生對佛法的親近,是歷代與佛法結緣的士人所共通的,故而似無做籠統歸因的必要。

⑥陳瓘的生、卒年均有異説。本文采用張其凡《陳瓘年譜》之説。詳參氏著《宋代人物論稿》卷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6、384頁。

⑦復旦大學吴增輝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北宋中後期貶謫與文學》第205頁説:“陳瓘經歷了初信《金剛經》《華嚴經》,最終皈依天台宗的發展歷程。”筆者認爲,這一觀點似不盡准確、全面。理由隨文揭出,容後詳述。

⑧司馬光《戲呈堯夫》,李之亮《司馬温公集編年箋注》第2册卷一五,巴蜀書社,2009年,第488頁。

⑨釋際祥《浄慈寺志》下册卷二八,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600頁。

⑩釋星雲主編《佛光大藏經·禪藏·史傳部·宗門武庫外四部》,佛光出版社,1994年,第17頁。

⑪《佛祖統紀校注》上册卷一五,第340頁。

⑫《龔自珍全集》第六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97頁。

⑬《三千有門頌》載於《佛祖統紀·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詳參《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2—1183頁。後文涉及的引文,凡出處不作説明者,皆是陳瓘《頌》中文句。

⑭陳瓘《與明智法師書》,《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4頁。

⑮同上。

⑯釋智顗《摩訶止觀》卷六上,《佛光大藏經·法華藏·著述部·摩訶止觀》,佛光出版社,2009年,第359—360頁。

⑰釋智顗《法華文句》卷一上,《佛光大藏經·法華藏·注疏部·法華經文句》,佛光出版社,2009年,第23頁。

⑱陳瓘《與明智法師書》,《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4頁。

⑲同上書,第1185頁。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頁。

《頌》即《三千有門頌》,《書》即《與明智法師書》。

《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6頁。

《馮太史〈有門頌〉略解序》,《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九,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3輯第10册,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第700頁。

《紫柏老人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第831頁。

陳瓘研讀的應爲《八十華嚴經》。他在《與葉擇甫甥别紙》中説:“《華嚴》云依教修行,八十卷中,爲此一語最爲省要。”詳參《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0頁。故後文筆者所引《華嚴經》文句,皆《八十華嚴經》中者。

《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1頁。

湯用彤斷此書非智顗大師作,理由是“《十疑論》引玄奘譯《雜集論》”。詳參氏著《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1982年,第133頁。嚴耀中對此有不同意見。詳參氏著《中國東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5頁注釋四。研味《浄土十疑論》,文句精妙,見解圓明,宜爲智顗大師垂示。

釋宗曉《樂邦文類》卷二,《佛光大藏經·浄土藏·纂集部·樂邦文類外三部》,佛光出版社,1999年,第108頁。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6頁。

陳瓘《與葉擇甫甥别紙》,《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0頁。

《答羅茂衡大夫别紙》雖無明確的作年,但由文中“某習於因循,憑虚受誑,白首知錯,身老力羸”、“但恨羈囚之身”、“未知此生猶得相見否”等語推測,《别紙》作於陳瓘晚年羈管台州時的可能性較大。

《樂邦文類》卷二,《佛光大藏經·浄土藏·纂集部·樂邦文類外三部》,第122頁。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1頁。

崇寧二年(1103),陳瓘被編管廉州,作《寄覺範長沙》:“大士遊方興盡回,家山風月絶塵埃。杖頭多少閑田地,挑取《華嚴》入嶺來。”詩見《全宋詩》第20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3469頁。覺範即北宋著名詩僧惠洪。其在《冷齋夜話》卷七中記録了此事的因緣:“陳瑩中謫合浦時,予在長沙,以書抵予,爲負《華嚴》入嶺。”

《樂邦文類》卷二,《佛光大藏經·浄土藏·纂集部·樂邦文類外三部》,第108頁。

《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7—1188頁。

同上書,第1185頁。《與明智法師書》的具體作年不詳。張其凡《宋代人物論稿》卷六《陳瓘年譜》將其繫於大觀元年(1107),似不確。《書》中有“瓘屏迹丹丘,老病待盡”之語,故《書》當作於政和中(1111—1115)陳瓘編管台州之時。

《全宋詩》第20册,第13474頁。

張景崗點校《廬山慧遠大師文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30頁。

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五,《佛光大藏經·浄土藏·注疏部·注維摩詰經》,佛光出版社,1999年,第336頁。

《樂邦文類》卷二,《佛光大藏經·浄土藏·纂集部·樂邦文類外三部》,第108頁。

同上。

同上書,第109頁。

《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8頁。

記録“有門悟入”思想的文本《三千有門頌》雖作於政和中,但“有門悟入”思想的産生、發展、成熟,自是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累積並保持一種長期穩定的狀態。

《全宋文》第129册,第151頁。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2頁。

同上。

同上書,第261頁。

同上書,第265—266頁。

《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5頁。

陳瓘《三千有門頌》,同上書,第1183頁。

黄宗羲《宋元學案》第2册卷三五,中華書局,1980年,第1213頁。

《浄慈寺志》下册卷二八,第600頁。

《金刚經·应化非真分》:一切有爲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觀。

《樂邦文類》卷三,《佛光大藏經·浄土藏·纂集部·樂邦文類外三部》,第169—170頁。

陳瓘在作於大觀二年(1108)的《開元寺觀音記》中説:“無量壽壽齊虚空,常寂光光融彼此。權實異説,究竟同歸。方便多門,其歸一也。”文中的“常寂光”即天台四種浄土中最爲究竟者,與圓融實相同義。此《記》原文載張津《乾道四明圖經》卷一〇,《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73號,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5029頁。

《樂邦文類》卷二,《佛光大藏經·浄土藏·纂集部·樂邦文類外三部》,第122頁。

彭紹昇著,張培鋒師校注《居士傳校注》卷二七,中華書局,2014年,第245頁。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卷一一,中華書局,1981年,第578頁。

佛教核心的内證部分,並非像它的許多教理那樣,可以用文字叙述。這也是佛典中常出現“不可思議”一詞的原因之一。

《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3頁。

同上書,第1184—1185頁。

形象、直觀地感受三諦圓融一實相的不可思議,可觀“伊字三點圖”研味之。詳參陳堅《煩惱即菩提——天台性惡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61頁。

《全宋文》第129册,第152頁。

同上書,第151頁。

同上書,第139頁。

同上書,第153頁。

《卍續藏經》第132册,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第199頁。

《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4頁。

陳瓘《祭鄧鯾之文》,《全宋文》第129册,第150頁。

《宋元學案》第2册卷三五,第1213頁。

陳瓘《止觀坐禪法要記》,《佛祖統紀校注》下册卷五〇,第1181—1182頁。

顧偉康認爲,《四料簡》並非延壽之作。詳參氏著《禪浄合一溯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五章第三節《永明延壽的“四料簡”》。

《浄慈寺志》卷二八,第600頁。

《乾道四明圖經》卷一一,《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73號,第5059頁。

魏道儒《宋代禪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8頁。

陳瓘《與羅彦侔修撰别紙》,《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4頁。

陳瓘《答羅茂衡大夫别紙》,同上書,第266頁。

陳瓘《宗教記》,《全宋文》第129册,第139頁。

《乾道四明圖經》卷一一,《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73號,第5059頁。

陳瓘《答羅茂衡大夫别紙》,《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6頁。

陳瓘《與羅彦侔修撰别紙》,同上書,第264頁。

《居士傳校注》卷二七,第245頁。

陳瓘《答羅茂衡大夫别紙》,《海外新發現永樂大典十七卷》卷一〇一一〇,第266頁。

《梁溪集》卷一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