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托名宋真宗?

四、爲何托名宋真宗?

如上文的考察所見,把《勸學文》歸爲宋真宗之作,很可能是不可靠的。但既然如此,宋代有好幾個皇帝,爲什麽偏偏把它歸在真宗皇帝名下呢?這是本文要考察的最後一個問題。

《宋史》卷八《真宗本紀》天禧四年(1020)條曰:

十一月戊午,召近臣於龍圖閣觀御製文詞,帝曰:“朕聽覽之暇,以翰墨自娱,雖不足垂範,亦平生遊心於此。”宰臣丁謂請鏤板宣布。庚申,内出御製七百二十二卷付宰臣。

由此可知,真宗皇帝有多達七百二十二卷的著作。但是,遍覽《宋史》等歷史典籍,並没有看到真宗皇帝作《勸學文》的記載。再看《全宋詩》《全宋文》之類,雖然收録了真宗皇帝的很多詩文,但其中也没有收《勸學文》。

那麽,真宗與科舉到底有怎樣的關係呢?只要考上科舉,成爲進士,當上高級官僚,富貴就唾手可得。於是競争越來越激烈,科舉的獨木橋越來越狹窄。在這種背景下,考生中出現了舞弊現象,考官中也出現了收取賄賂給考生多加分數者。科舉考試中,最初是把姓名寫在答案上,考官給答案評分。但是,這成了考生與考官結托的不正之風的温床,是顯而易見的。於是在剛開始的時候,采用用漿糊把名字部分糊上,使評卷考官看不到名字的方法來進行評分。這被稱作“糊名法”。這種“糊名法”,似始於景德四年(1007)即真宗朝。由於不正之風得到抑制,據説考生們都歡欣鼓舞。但此措施實行之後,儘管名字被遮蓋,考官却仍然能够根據筆迹來判斷某份考卷是哪位考生的。於是,後來又進一步采取措施:考生在考卷上書寫的答案,由官吏另外謄抄到别的紙上,考官根據謄抄的答案來評分。這被稱作“謄録法”。由此,依靠筆迹來舞弊的不正之風也得到了抑制。實際上,這種“謄録法”未必始於真宗朝。但宋代王闢之《澠水燕談録》卷六“貢舉”有云:

彌封、謄録、覆考、編排,皆始於景德(大中)祥符間。

所謂“彌封”,即“糊名法”。由這句話可以看出:至少在王闢之看來,無論是糊名法、謄録法,還是復試、排名等,皆始於景德、大中祥符年間,即真宗時代。實際上,説到宋代的科舉改革,真宗之後的仁宗慶曆年間的措施更爲人所熟知;然而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説,似乎都認爲真宗皇帝是科舉的改革者。或許,這就是真宗皇帝被假托爲《勸學文》之作者的背景。翻閲真宗皇帝的著作,有不少關於科舉的詩留存下來,由此可以窺見他對於科舉的熱切關注。

(中文版附記:本文爲2012年10月27日於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秋季大會的演講稿,後刊於《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志》第53號,2014年3月。中文版略有删改。)

(王汝娟 譯)

(作者單位: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