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星聚吴會”:吴門等地方養士傳統
宋代門客對養主的依附性没有以前那麽强,因而遊士們並不長期依附於某一地某一個權貴官員,而會選擇遊食多地多門。靠近臨安的江浙各地是遊士首選。譬如吴中,也稱吴門、吴江、吴會,即平江府(蘇州)一帶,因爲臨近京師,又很富饒,是遊士們往來的一個重要集聚地。“吴郡自闔閭以霸,更千數百年,號稱雖數易,常爲東南大都會。當中興,其地視漢扶馮,人物魁倬、井賦蕃溢,談者至與杭等,蓋益盛矣。”當地路監司及知州、通判,乃至知縣、主簿有好賢納士的傳統。范成大於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致仕到光宗紹熙四年(1193)近十年間,撰寫《吴郡志》,還在其石湖别業養客如姜夔、李嘉言等
,是開啓吴門養士風氣的重要人物之一
。
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吴號多士……趙静齋子野、盧蒲江申之柄此能事”,趙子野、盧祖皋當時官職不高
,却詩名遠播,且以樂於接納江湖詩人著稱,釋居簡送遊士詩人高翥(1170—1241)前往加盟,希望高翥的詩歌創作才能在那裏得以認可並發揮。可惜高翥在吴中的詩歌很少留存。倒是戴復古有《趙端行、杜子野遊虎丘有詩。僕因思舊,與趙子野同宿唱和留題》提到與趙子野遊虎丘,可能是在高翥加盟的時期,則當時的遊士還有趙端行、杜耒、戴復古等人。
趙汝鐩《野谷詩稿》卷四有《秋日同王顯父、趙子野、何莊叟泛湖,趙紫芝繼至,分韻得秋字》描寫了一次四人分韻唱和,也提到趙子野,很有可能作於趙汝鐩嘉泰二年(1202)中進士前。趙詩題中還特意提及趙師秀。趙師秀在嘉定十二年(1219)去世,戴復古《哭趙紫芝》有“憶在藏春圃,花邊細話時”,自注云:“嘗在平江孟侍郎藏春園,終日論詩。”兩人在平江論詩,也當在這一時期。注解中的“藏春園”涉及一個養士的貴戚。
戴復古多次到蘇州,其《吴門訪舊》題下注再次提及“孟良夫侍郎有藏春園”,並云:“去此十三秋,重來雪滿頭。鏡顔加老醜,詩骨帶窮愁。鳥語新晴樹,人尋舊倚樓。藏春門下客,一半落山丘。”可知當時藏春園的門客不少,盛况空前,而在十三年後一半已經故去,故去的就有趙師秀。
孟良夫即孟猷,其祖父忠厚是隆祐太后之兄,封信安郡王,判平江府。孟氏自此居住平江府。“猷居郡之閭丘坊,嚴已恕物,不立厓岸,立朝無黨與,未嘗示人以同異之迹。歷婺州通判,又知婺州,四持使節,所至皆安其政令。官朝議大夫,太府卿兼刑部侍郎,卒年六十七
。子繼華,奉直大夫;繼顯,進士。弟導,導字逹甫,與猷俱學於葉適。”
孟猷不僅有顯赫家世。據劉宰《漫塘集》卷二四《跋孟侍郎猷詩》以及居簡《北澗集》卷七《跋清真亮老所得勾獻可、孟藏春詩》,可知孟猷詩歌創作頗有水準。又據朱熹《晦庵集》卷六〇《答孟良夫猷》以及葉適《周南仲文集後序》所云“自余吴楚淮南十餘年,而周南仲、孟良夫兄弟、滕、孔諸人,相與上下追逐”,可知其交遊廣泛。這是孟猷喜歡養士、結交遊士詩人的原因。
戴復古《石屏詩集》卷四尚有《静寄孟運管招客,皆藏春侍郎故人,因與花翁孫季蕃話舊有感》,作於多年後的故地重訪:“來訪藏春宅,因登静寄堂。異香薰寶鼎,清樂送瑶觴。穿竹過花所,尋梅見海棠。白頭思往事,無語立斜陽。”據《姑蘇志》卷三一:“信安郡王府在閭丘坊,孟忠厚所居,有静寄堂、清心亭、萬卷堂等扁,皆孝宗御題。”則“静寄孟運管”,當即孟猷之子繼華或繼顯,或者是其弟導。顯然,孟家延續了招士、養士的傳統。戴復古、孫惟信等人在嘉定十年(1217)孟猷去世後再次到孟家府邸,對昔日養主充滿感激懷念之情。外戚孟氏在蘇州宅第養士,給遊士們提供了不少雅集唱和機會。
戴復古、高翥、孫惟信等人都不止一次到過吴門,而且每次拜謁的官員都不相同。嘉熙元年(1237)可能是戴復古最後一次到吴門,當時方子萬爲知州,翁際可(逢龍)爲通判,新老遊士們集聚於此。戴復古此次還應邀參觀方知州園林一般的宅邸,其《訪方子萬使君宅,有園林之勝》云:“使君居處好,在郭却如村。屋帶園林勝,門無市井喧。蟄龍將變化,雛鳳亦騰騫。客裏苦無暇,相從聽雅言。”方知州款待戴復古的方式可謂熱情周到。而通判翁逢龍尤喜結交遊士。戴復古《諸詩人會於吴門翁際可通判席上,高菊澗有詩,僕有“客星聚吴會,詩派落松江”之句,方子萬使君喜之,遂足成篇》:“客星聚吴會,詩派落松江。老眼洞千古,曠懷開八窗。風流談奪席,歌笑酒盈缸。楊陸不再作,何人可受降。”“諸詩人”中,年高名尊的戴復古是當仁不讓的盟主。這當是一次規模不小的唱和雅集。
從慶元到嘉熙的三四十年間,吴中都是遊士們集中活動的另一個中心,高翥、戴復古、孫惟信等遊士都曾多次到這裏聚合,他們創作唱和的詩歌多數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