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語

四、結語

本文的主要結論可歸結爲以下六點:

第一,陸游的晚年鄉居之詩,表現出詩人對自然界生機流轉的濃厚興趣。舉凡四季景物的繁殖勃發、季節交替時生機的代謝或潛流、景物間的互動連動與因果關係等,都有精彩的呈現。其持續時間之長與層面之豐富,使它成爲陸詩中引人注意的現象。

第二,陸詩生機之詠的内涵,既受理學重視“觀天地生意”思想的影響,也深受道家崇尚去蔽返真、道教愛生護生觀念的熏陶,從而揭示了宋詩生機書寫多元的文化内藴。

第三,與理學家歌詠天地生生的詩相較,陸詩並無强調主體道德理性、認知理性或以“觀生意”爲存養方式的明確意圖,而是更多地表達冥契宇宙規律的閑適心境。但部分詩篇又突顯心繫蒼生的懷抱與報國無門的無奈,帶有鮮明的身世烙印。

第四,另一方面,由於道家、道教思想的影響,陸詩經常展現與萬物融洽的互動、護惜憐愛的情意,以及自我疏放的性情態度。因此,其生機之詠既流露對宇宙生命的温情、也傳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愛,頗具個人特色。在陸詩中,體現道家、道教明顯影響的生機之詠爲主流。這與陸游晚年宦情趨於淡化的心境是相呼應的。

第五,陸游與楊萬里的生機之詠,從意象塑造、内涵實質到風格特點都有顯著差别。楊深受禪宗重參悟反黏滯、高揚主體認識能力的思維方式影響,故經常賦予景物性靈、捕捉瞬間意趣、表現機敏穎悟。其詩主導風格爲新奇靈動。陸則繼承道家的“觀化”態度與崇尚自然無爲的審美理想,故往往攝取符合運化的常態之景,體現與道冥合的閑適情懷,且寓目成詠,主體思辨的痕迹幾近於無。其詩主導風格爲圓美恬適。

第六,陸、楊之詩的兩種模式在南宋都有繼承者。由此可見,陸游的寫景詩不僅在“向外取材”方面推動了南宋詩學的轉型,其藝術構思與整體風格也在此過程中有示範的意義。總之,陸詩的生機之詠不僅因質量俱佳且個性鮮明而足以與楊詩分庭抗禮,更對後人有所啓發。陸游在南宋吟詠天地生意的詩風中擁有一定的地位,值得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

①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43頁。

②錢鍾書對陸游與楊萬里詩曾有如下著名的概括:“放翁善寫景,而誠齋擅寫生。放翁如畫圖之工筆;誠齋則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飛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未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踨矢躡風,此誠齋之所獨也。”(《談藝録》,中華書局,1999年,第118頁)但錢鍾書應無否定放翁“能寫生”之意。實際上,寫景與寫生本來就不是對立的。因此,他也指出陸游詩擅長“熨貼出當前景物的細膩曲折的情狀。”(《宋詩選注》,三聯書店,2003年,第270頁)這意味陸游筆下的景物個性或特徵顯著,而這往往與生命的氣韻與靈性是密切相關的。

③《寓舍聞禽聲》,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52頁。

④《初夏二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二,第4401頁。

⑤《春晚出遊六首》其三,《劍南詩稿校注》卷五六,第3299頁。

⑥《初夏閑居八首》其四,《劍南詩稿校注》卷六六,第3736頁。

⑦《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四,第1155頁。

⑧《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四,第4075頁。

⑨《舍北野望四首》其二,《劍南詩稿校注》卷三八,第2437頁。

⑩《西村》,《劍南詩稿校注》卷一三,第1065頁。

⑪《步至近村》,《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五,第1819頁。

⑫《初寒示鄰曲》,《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九,第3426頁。

⑬《春晚》,《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四,第1153頁。

⑭《山園雜詠五首》其五,《劍南詩稿校注》卷三一,第2124頁。

⑮《初夏十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三二,第2145頁。

⑯《三月二十日兒輩出謁孤坐北窗二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四五,第2797頁。

⑰《春晚即事四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七〇,第3920頁。

⑱《南堂晨坐》,《劍南詩稿校注》卷七一,第3947頁。

⑲《曉晴肩輿至湖上》,《劍南詩稿校注》卷四八,第2909頁。

同上。

《晚晴出行近村閑詠景物》,《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四,第4076頁。

《龍性堂詩話續集》,郭紹虞《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17頁。

《雪後二首》其二,《劍南詩稿校注》卷五六,第3268頁。

陶文鵬《在物與物關係中融入感覺情思——論晉至唐詩人表現自然美的方法》,《文學遺産》2010年第3期。

《晚自北港泛舟還家》,《劍南詩稿校注》卷三九,第2484頁。

《村居書觸目》,《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六,第1275頁。

《湖邊曉行》,《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四,第1155頁。

《五月得雨稻苗盡立》,《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九,第2020頁。

《東村》,《劍南詩稿校注》卷四二,第2657頁。

《東村》,《劍南詩稿校注》卷六五,第3688頁。

《江村道中書觸目》,《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九,第1977頁。

《還縣》,《劍南詩稿校注》卷一,第32頁。

《煮藥漫鈔》卷下,張寅彭選輯《清詩話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700頁。

《舟過季家山小泊》,《劍南詩稿校注》卷二四,第1740頁。

《秋思九首》其七,《劍南詩稿校注》卷七二,第4001頁。

《自九里平水至雲門陶山歷龍瑞禹祠而歸凡四日八首》其三,《劍南詩稿校注》卷七〇,第3914頁。

《曾文清公墓誌銘》,陸游《渭南文集》卷三二,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華氏活字印本,第288頁。

關於陸游與當代理學家的來往,詳參張乘健《論陸游的道學觀旁及其他》,《文學遺産》1997年第4期;[日]佐藤仁著,冉毅譯《朱熹和陸游》,《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劍南詩稿校注》卷一,第7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一,第13頁。

許總《論南宋理學極盛與宋詩中興的關聯》,《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6期。

《書意》,《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三,第4450頁。

《睡覺聞兒子讀書》,《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五,第1818頁。

《聞蛩》,《劍南詩稿校注》卷五四,第3177頁。

《衰歎》,《劍南詩稿校注》卷六一,第3523頁。

陳來《仁學本體論》,《文史哲》2014年第4期。

向世陵《易之“生”意與理學的生生之學》,《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

黄寶華《從“透脱”看誠齋詩學的理學意藴》,《文學遺産》2008年第4期。

張鳴《即物即理 即境即心——略論兩宋理學家詩歌對物與理的觀照把握》,陳平原、陳國球主編《文學史》第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劍南詩稿校注》卷八四,第4513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六,第1236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六九,第3848頁。

錢鍾書對趙翼“放翁得力性理”之説不以爲然(《談藝録》,第128頁),但陸游對理學頗爲熟悉是客觀的事實。我們有足够的依據相信,理學對陸游感知、觀照外界的立場與方式産生了一定影響。

《劍南詩稿校注》卷七三,第4031頁。

王培友《論兩宋理學“觀物”與理學詩類型化主題及程式化表達》,《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王培友《論兩宋“理學詩派”的文學特徵及其歷史地位》,《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劍南詩稿校注》卷一,第104頁。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8册,第833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四六,第2837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二,第4422頁。

陸游對此深信不疑,有《跋修心鑑》(《渭南文集》卷二六,第232—233頁)詳細記述陸軫遇仙經過。

《歲晚幽興四首》其四,《劍南詩稿校注》卷五六,第3263頁。

《書室獨夜》,《劍南詩稿校注》卷四五,第2778頁。

《閑中》,《劍南詩稿校注》卷三〇,第2058頁。

《自笑》,《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六,第4159頁。

道教的生命倫理與相關的審美取向,詳參張繼禹主編《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兼論道教濟世貴生思想》,華夏出版社,1998年,第27—33頁;蔣朝君《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6年,第205—293頁;胡雄《道教生態倫理的哲學涵藴》,《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8卷1期,2001年3月;陳望衡《神仙境界與中國人的審美理想》,《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2期。

《劍南詩稿校注》卷七五,第4106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五,第3256頁。

《縱筆三首》其二,《劍南詩稿校注》卷三三,第2204頁。

《庵中雜書》,《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五,第3232頁。

《幽居即事二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七三,第4014頁。

《幽居》,《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七,第3344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六〇,第3463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二,第4404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六一,第3504頁。

方明《“真”之哲學追問與莊學思想的流脈》,《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4期。

《渭南文集》卷二二,第204頁。

《泛湖上雲門》,《劍南詩稿校注》卷二〇,第1560頁。

《初歸雜詠七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三,第3164頁。

《遯迹》,《劍南詩稿校注》卷七五,第4126頁。

《示客》,《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三,第4437頁。

《九里》,《劍南詩稿校注》卷三六,第2320頁。

《幽居春晚二首》其二,《劍南詩稿校注》卷五六,第3291頁。

《暮秋六首》其四,《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九,第3410頁。

《東窗遣興三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八二,第4424頁。

《春晚》,《劍南詩稿校注》卷一四,第1153頁。

《東關》二首之一,《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二,頁1649。

《春晚出遊》六首之三,《劍南詩稿校注》卷五六,第3299頁。

《野興》二首之二,《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六,第4159頁。

《散策至湖上民家》,《劍南詩稿校注》卷七〇,第3911頁。

王培友《論兩宋“理學詩派”的文學特徵及其歷史地位》,《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第73頁。

《秋夜》,《劍南詩稿校注》卷二五,第1773頁。

《病中夜賦》,《劍南詩稿校注》卷三六,第2324頁。

《秋曉聞禽聲五韻》,《劍南詩稿校注》卷六三,第3603頁。

《摇落吟》,《劍南詩稿校注》卷四八,第2907頁。

《春晚南堂晨起》,《劍南詩稿校注》卷七〇,第3918頁。

以上論斷詳參程傑《論“誠齋體”》,《宋詩學導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晶《宋詩的“活法”與禪宗的思維方式》,《文學遺産》1989年第6期。

《全宋詩》第42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26112頁。

周裕鍇《宋代詩學術語的禪學語源(二)》,《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

《全宋詩》第51册,第32062頁。

此即誠齋詩學之“活法”的具體表現。關於誠齋活法詩與禪宗的關係,可參看前揭張晶之文,與郭豔華《“格物致知”中的禪學因素對“誠齋體”詩學品格的影響》,《寧夏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劍南詩稿校注》卷四五,第2761頁。

《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六,第4162頁。

梁徐寧《莊子的“物化”概念解析》,《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4期。

《東籬雜書四首》其一,《劍南詩稿校注》卷七六,第4143頁。

詳參李天道《中國詩學“興”與“興會”之域的構成論意藴》,《中外文化與文論》2010年第1期。

《即事六首》其四,《劍南詩稿校注》卷六四,第3640頁。

《舍北獨步》,《劍南詩稿校注》卷五九,第3435頁。

《日暮自湖上歸》,《劍南詩稿校注》卷八〇,第4322頁。

相關論點詳參劉蔚《宋代田園詩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116—120頁。

周建軍《論“誠齋體”對南宋詩風的轉關作用》,《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韓立平《南宋中興詩風演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49—187頁。

《全宋詩》第68册,第43223頁。

同上書,第61册,第38281頁。

同上書,第66册,第41331頁。

【注释】

[1]按:本文第一小節取自筆者的博士論文《陸游田園詩研究》(台灣大學2016年)第四章第二節,並有所删節與改寫。

[2]按:本文第二部分在筆者博士論文第三章第四節與第四章第二節的基礎上擴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