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政和四年甲午(1114)

宋徽宗政和四年甲午(1114)

張耒卒(1054—1114)。

吕本中三十一歲,在揚州。

作《甲午送寧子儀歸洛》詩。

《詩集》卷六。甲午即是年。詩言:“春風廣陵城,笑語有未款。嵩陽有歸路,河水漸清緩。”則寧鳳(字子儀)歸洛,時在春天。

赴濟陰主簿任。

《言行録》:“政和五年,調興仁(府)濟陰簿。”《宋史·地理志》一:“興仁府,輔,濟陰郡,彰信軍節度。本曹州,建中靖國元年(1101)改賜軍額曰興仁。崇寧元年(1102),升曹州爲興仁府。復還舊節。”今按:吕本中始任濟陰簿時間,文獻記載唯見上引《言行録》,然所記不確,疑點有二。一是吕本中《外集》卷二載《將去濟陰寄泗上陵寧》詩一首,有句曰:“淮海三年别,家山十日程。”詩當作於將離濟陰時。“淮海”指揚州,‘十日程’指由濟陰回揚州所需時間。考正、外兩集詩,吕本中約政和六年底或七年初離濟陰後,在開封與晁氏兄弟遊,政和七年七月出發,八月到海陵任。濟陰、海陵兩地地名、風物迥異,區别分明,不易混淆。若據《言行録》,本中在政和五年赴濟陰任,至政和六年底或七年初,在職僅兩年,未滿任,其離揚州亦不可言“三年别”。其二,考本中到濟陰任至離任期間所作詩,季節變化凡兩换年輪,連首尾正三年,亦足證政和五年説失實。又,《詩集》卷一〇有《頃與知止相别於曹州西門外蓋今十四年矣聞嘗自澶淵過此感歎》詩,知止即吕本中從叔欽問字。《宋史·吕希哲傳》:“徽宗初,召爲秘書少監,或以爲太峻,改光禄少卿。希哲力請外,以直秘閣知曹州。”希哲知曹州時,欽問、本中叔侄曾同行隨侍。由徽宗初之建中靖國元年(1101)下推十四年,即是年,説明吕本中政和四年已在濟陰,可爲該年官濟陰主簿之確證。要之,《言行録》所載“五年”之“五”字,當是“四”之誤。又據下引《首夏二首》,其赴濟陰任約在政和四年春。據下引《首夏二首》,吕本中赴濟陰約在政和四年春。另,《宋史》本傳曰:“元符中,主濟陰簿。”誤。

作《初抵曹南四首》。又作《首夏二首》。

《詩集》卷七。曹南,即曹州。曹州治所在濟陰。詩曰:“未辨歸山計,今年學作官。”《首夏二首》蓋作於是年初夏(《初學記》卷三《夏》:“孟夏,亦曰維夏、首夏。”),有句曰:“妻子見驅迫,低頭言作官。”與上四首命意相同,皆表白做官非本意,赴濟陰主簿實乃家計所迫,不得已也。

作《言志》詩。

《詩集》卷七。詩略曰:“一來曹南郡,優游聊自娱。春風吹我衣,春草生庭除。小便胞胳轉,晚髮手自梳。……長鋏莫漫彈,何必憶吾廬。”言雖官事繁忙,但感覺尚佳。

作《曹南試院懷向子諲兄弟兼呈張擴》等詩。

《詩集》卷七。又同卷有《試院中作二首》《試院夜坐》,以及黄汝嘉刻本《外集》卷二《試院中呈諸同官》《試院鎖宿數日未出》等。按:試院,又名貢院,即科舉考試之考場,但宋代州郡除科考發解試外,猶有徽宗時期之學校升貢試等,有時亦在試院舉行。科舉考試自宋初已實行鎖宿制(即考官必須在試院集中住宿,不得與外聯繫,以免作弊),試官閑暇時作詩唱和也早已成爲傳統。吕本中作試官皆在曹州,其任期内僅有政和四年(1114)秋各州郡所舉行之發解試爲科舉考試(下一次在政和七年秋,詩人已任滿離職),但他多次參加冬季或春季考試,疑爲學校升貢試之類。是詩其一有“疏籬擁殘月,老木犯新霜”等句,當爲政和四年秋舉行之曹州發解試,次年(政和五年)爲貢舉年。

又作《試院中呈工曹惠子澤教授張彦實》詩。

《詩集》卷七。有句曰:“十日虚房罷送迎,不知新雁已南征。”知在秋季,當亦作於政和四年曹州發解試試院。蓋是時閲卷已畢,故可在試院中接待朋友及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