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集文獻考述
鄧子勉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及冠,參加抗金義軍,高宗紹興末率義軍回歸南宋,任江陰簽判。孝宗朝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官終知鎮江府。卒謚忠敏。著有《稼軒集》《稼軒詞》等。
辛氏詞集在南宋多次被刊印,見於宋人多家著述中提及,如:
1.周煇《清波别志》卷下云:“《稼軒樂府》,辛幼安酒邊遊戲之作也,詞與音叶,好事者争傳之。……”①所云《稼軒樂府》,未言卷數版本,又知所收仍有遗漏,元代《稼軒樂府》仍有傳刻,詳後文。
2.韓淲《澗泉日記》卷中云:“辛棄疾,字幼安,有機數,調度高放,詞語灑落,俗傳所謂《稼軒長短句》是也。”②未言卷數版本。
3.岳珂《桯史》卷三載貢士姜玉瑩攜康伯可《順庵樂府》相示,中有《滿江紅》一詞作於婺女潘子賤席上者,云“與稼軒集中詞全無異”,又有“每見集中有‘解道此句,真宰上訴,天應嗔耳’之序,嘗以爲其言不誣”云云,序者不詳,也未言卷數。考文中岳氏有“余時以乙丑南官試”句③,乙丑爲寧宗開禧元年(1205),知此集刊成不會早於是年。
4.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二一著録有《稼軒詞》四卷(或作一卷),云:“寶謨閣待制濟南辛棄疾幼安撰,信州本十二卷,卷視長沙爲多。”④爲宋長沙坊刻《百家詞》本。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四六據以録入,陳氏只云卷數有别,並未言及二者所收詞是否同。
5.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詩話·後集”云:“上饒所刊辛集有詞無詩,惜無好事者搜訪補足之。”⑤宋置信州上饒郡,已知宋有上饒刊本詞集,凡十二卷。明李濂《批點稼軒長短句序》云:“余家藏《稼軒長短句》十二卷,蓋信州舊本也,視長沙本爲多。”⑥當指宋刊本,前有序,序者不詳。李濂引録了部分,可參看。又《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八《辛稼軒集序》,其中云:“公嗣子故京西憲□欲以序見屬,未遣書而卒,其子肅具言先志,恨余衰憊,不能發斯文之光焰,而姑述其梗概如此。”似指詩文别集附載有詞者,情况不明。
6.徐元傑《楳埜集》卷一一《稼軒辛公贊》,其中有“所居有瓢泉秋水,諫稿、詞集行於世”云云⑦,是指詩文集附載詞者,還是詞集另行者,不詳,但爲刻本無疑。
7.劉辰翁《須溪集》卷六《辛稼軒詞序》云:“因宜春張清則取稼軒詞刻之,復用吾請。清則少游杭浙,有奇志逸氣,必能仿佛爲此詞者。”⑧知爲宜春張清則刻本,未言卷數。
8.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一謂辛氏《永遇樂》“千古江山”一詞“此詞集中不載,尤雋壯可喜”⑨,提及的詞集具體不詳。
另有宋刊《稼軒詞》甲集、乙集、丙集、丁集(各一卷),今存影宋刻本。甲集前有范開《稼軒詞序》云:
開久從公遊,其殘膏剩馥,得所霑焉爲多。因暇日裒集冥搜,纔逾百首,皆親得於公者。以近時流布於海内者率多贋本,吾爲此懼,故不敢獨閟,將以祛傳者之惑焉。⑩
序作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按:辛氏今存詞六百餘首,所謂“因暇日裒集冥搜,纔逾百首,皆親得於公者”,針對的是《稼軒詞·甲集》而言,存詞百餘首。至於云“以近時流布於海内者率多贋本”,或爲書商所亂。
以上可知宋時辛氏詞集諸况:就編輯方式而言,有單行本,也有别集本;就名稱而言,有《稼軒詞》《稼軒集》《稼軒樂府》《稼軒長短句》《辛稼軒詞》之别;就卷數而言,有四卷、十二卷,以及甲乙丙丁等之别;就版本而言,有刻本,也有其他,不能确知;就年代而言,刊刻時間不一。就地域而言,有長沙本、信州本等;就編印主體而言,有官刻本,有坊刻本等。
宋以後,辛氏詞集的刻印和傳抄等情况,見於歷朝藏家著録的,成爲考核辛氏詞集版本傳承的重要依據,叙録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