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關係的特點
一旦提到詩歌中的“轉折”,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邏輯模式;然而實際上,幾乎没有任何人對詩歌中的“轉折”邏輯作出過準確的定義。或許正是由於太過常見,人們在解讀詩歌時,大多只是把這個概念隨手拈來使用而已——這也就導致每個人心中“轉折”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仔細辨别“轉折”這一邏輯概念在詩歌中出現的狀况,則大致可以將之分爲兩類:有時候“轉折”指的是話題内容的變化(比如一般常識性的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轉”大多指的是這一類),但有時候指的是表達意思的變化。
本文中的“轉折”概念就是指“表達意思的變化”。判定兩個語法完整的句子之間是否具有準確的“轉折”關係,則需要讀者先判定兩句是否“有關”——“有關”是指“前一句的主語或賓語是後一句的主語或賓語”——如果兩句無關,則屬於“話題内容的變化”。在前後兩句有關的前提下,進而可以在兩句之間插入一個套語“但是”(But),觀察句子意思是否通順。
如果以這樣嚴格的定義來閲讀詩作的話,我們會發現,單純的“表達意思的變化”的“轉折”邏輯在近體詩中實際上比較少見,遠没有“前因後果”的出現頻率高。從“行内邏輯”的角度來看,能够符合以上標準的“轉折”並不常見,例如:
送客/客已去,尋花/花未開。——蘇軾《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其一
把酒送春/無别語,看君纔到/便成歸。——朱弁《送春》
從“行間邏輯”的角度來看,在“對仗”的頷聯與頸聯中,“轉折”的例子也不算多:
長爲異鄉客,/每憶故時人。——王安石《送鄧監簿南歸》
世事久已謝,/故人猶見思。——蘇軾《答任師中次韻》
剩欲出門追語笑,/却嫌歸鬢着塵沙。——陳師道《春懷示鄰里》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書憤》
相比之下,“轉折”的“行間邏輯”在律詩的首聯與尾聯中更容易被找到,此處僅以唐庚的《春日郊外》爲例: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疑此江頭有佳句,/爲君尋取却茫茫。
從“聯間邏輯”的角度來看,蘇軾《章質夫送酒六壺》詩的前兩聯最具有代表性:以上所有例子,以邏輯關係出現的位置作爲分割,都可以被看作是“前一句的主語或賓語是後一句的主語或賓語”,而所顯示的“轉折”邏輯都是比較單純的。“轉折”關係造成詩句的意思在邏輯位置前後發生變化,且往往表達的是相反的意思——這實際上是在誘導讀者,使其讀到後半部分的時候,務必再去回味前半部分。
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爲烏有一先生。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餉春耕。
此外,與“程度遞進”一樣,“轉折”邏輯往往也是需要虚字來指示的,以上列舉的例子中出現了“已”、“未”、“便”、“每”、“猶”、“却”、“豈”。在虚字缺失的情况下,“轉折”邏輯也會被隱匿;不過在這種情况下,判定“轉折”是否存在的方式却相對簡單得多——讀者只需要看到相關聯的前後兩意思相反(如下例“望”與“不見”),就能够意識到“轉折”的存在了。
“轉折”邏輯的使用有兩個特點,其中第一個特點是:“轉折”邏輯與“遞進”邏輯往往最能够相互協調。最著名詩例是李覯(1009—1059)的七絶《鄉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此詩中有四個位置可以放置邏輯關係:第一處“行間”是“遞進”,第二處“行内”是“轉折”,第三處“聯間”是“遞進”,第四處“行間”是“轉折”和“遞進”叠加。另外,葛兆光在探討句子意脈的流動與意思的增加時,尤其强調了陳與義《登岳陽樓》詩中的頸聯,言及這兩句“就靠了‘還’、‘更’兩個字在那裏轉折意思”: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然而,按照本文中對於“轉折”邏輯的嚴格定義,以及從“邏輯重叠”的角度來看,陳與義的這兩句並非單純的“轉折”,而是“轉折”與“遞進”的邏輯叠加:
我行走了萬里來到此處,[但是我並没有看此處的風景,]而是向[更]遠的地方眺望;
我三年之中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是如今我並没有處於安全的地方,而是]更倚靠在危險的地方。
儘管出句中的“還”字主要表現“轉折”,而對句中的“更”字主要表現“程度遞進”,但在任何一句中,“轉折”與“遞進”的邏輯都是同時存在的。造成這種效果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這兩句的“行間邏輯”是“互補”——當我們將這兩句詩合併爲一句,這種效果便非常明顯了:换一種方式解釋,“互補”的“行間邏輯”導致了加倍效果,讓原本只存在於出句中的、單一層次的“轉折”邏輯,與僅存在於對句中的“二層遞進”邏輯,相互混合,最終演變成了“二層轉折遞進”的邏輯——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行間邏輯”導致“行内邏輯”産生叠加效果的例子。
三年多難萬里來遊,還更憑危望遠。
“轉折”邏輯的第二個特點是:在擁有“對仗”結構的兩個詩行内部,“轉折”邏輯的出現往往是不對等的;這也就是説,當出句或對句的“行内邏輯”是“轉折”的時候,另一句的“行内邏輯”大多不是“轉折”,例如:
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平。——陳與義《雨晴》
此聯出句爲“轉折”,對句爲“程度遞進”。
前路未回/疑路斷,後山才轉/便雲遮。——鄭獬《春盡》
此聯出句爲“前因後果”,對句爲“轉折”。
時平/壯士無功老,鄉遠/征人有夢歸。——陸游《春殘》
此聯較爲特殊,出句爲“前因後果”,對句爲“轉折”,但没有明確的虚字作爲指示詞。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此聯非常特殊,出句爲“前因後果”,對句爲“轉折”,但邏輯關係出現的位置不一樣。
綜上所述,一旦“轉折”邏輯的定義被細化,我們會發現單純的“轉折”——也就是“表達意思的變化”(前一句的主語或賓語是後一句的主語或賓語)——並不是很常見,而“轉折”經常與“遞進”相結合或叠加出現。至於“對仗”句中,在“行内邏輯”出現的位置,“轉折”則大多會與另一種邏輯相對應地出現。然而,另外一類概念更爲寛泛的“轉折”——“話題内容的變化”(前一句的主語或賓語不是後一句的主語或賓語)——經常能够佔據近體詩的“行間邏輯”和“聯間邏輯”的位置;不過這並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