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紳舊聞記》在清代的著録與研究

清人書目中對《洛陽紳舊聞記》一書多有著録和研究。其中所著録的版本多爲抄本或鮑廷博所刊刻的《知不足齋叢書》本;内容上則多抄録書前自序。如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及張之洞《書目答問》所著録的版本均爲《知不足齋叢書》本。而《抱經樓藏書志》著録爲抄本、《天一閣書目》著録藍絲欄抄本,且皆節録《洛陽
紳舊聞記》書前自序。《四庫全書總目》和《鄭堂讀書記》則對《洛陽
紳舊聞記》作了較爲深入的研究和考辨。
《四庫全書總目》載提要爲:
《洛陽縉紳舊聞記》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宋張齊賢撰。
齊賢字師亮,曹州人,徙居洛陽。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司空致仕,卒謚文定。事迹具《宋史》本傳。是書前題乙巳歲,乃真宗景德二年齊賢以兵部尚書知青州時所作。皆述梁唐以還洛城舊事,凡二十一篇,分爲五卷。書録解題目次與此本合,獨晁氏《讀書志》作十卷。今案自序明言五卷,而檢《永樂大典》所載此書之文,亦無出此本外者,則《讀書志》字誤明矣。書中多據傳説之詞,約載事實以爲勸戒。自稱凡與正史差異者,並存而録之,亦别傳外傳之比。然如衡陽周令妻報應、洛陽染工見冤鬼、焦生見亡妻諸條,俱不免涉於語怪。又如李少師賢妻一條,稱契丹降王東丹,朝廷密害之,非命而死。契丹已知之。李肅奉命護喪柩送歸,憂沮不知其計云云。案《通鑒》《五代史》,東丹即遼太祖長子,太宗之兄,奔唐爲昭信節度使,賜名贊華。因太宗助石晉起兵,潞王遣宦者秦繼旻、皇城使李彦紳殺之於其第。是東丹之死,實緣潞王以兵敗逞忿,旋即滅亡。晉高祖後爲之備禮送歸。時隔兩朝,在晉人本無密害之事,又何所疑嫌而遽形憂沮。此事殆出傳聞之譌,殊不可信。至如紀張全義治洛之功,極爲詳備,則舊史多采用之。其他佚事,亦頗有足資博覽者。固可與五代史闕文諸書,同備讀史之考證也。
《提要》約載作者事迹與書前自序,舉李肅言東丹之例,證《記》中有傳聞之僞詞,不可盡信。但是也正面評價其記載張全義治洛事等,并認爲其足以“備讀史之考證”,極言其史料意義。對於後代的研究還是頗爲重要的。而《提要》載其來源於浙江巡撫采進本,也爲我們了解《四庫全書》本《洛陽紳舊聞記》的版本狀况提供了線索。
《鄭堂讀書記》則在《提要》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舊聞記》中的《泰和蘇揆父鬼靈》及《虔州記異》等關涉神異的幾篇,認爲他們“皆屬神怪之談,真所謂其言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也”,對《舊聞記》材料來源提出疑問。鄭氏還探討了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舊聞記》的版本來源問題,認爲是“鮑淥飲借吴氏池北草堂較宋本開雕”。
清代因鮑廷博將《洛陽紳舊聞記》刊刻入《知不足齋叢書》,使得其得到更加廣泛的流傳和利用。但是明清之際的許多抄本,還是保留了鮑氏刻書之前《洛陽
紳舊聞記》的面貌,對於了解其版本的流傳以及校勘都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