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中国梦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一、本质上的人民性

二、历史底蕴的深厚性

三、实现道路的科学性

四、对人类的普惠性

民主革命时期习仲勋对党风建设的贡献

一、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

二、艰苦实干的创业精神

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四、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朝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本身——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依据、基本路径与研究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走向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一、近代中国的道路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开拓

三、毛泽东对“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试论文化激进思潮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

一、论激进主义

二、百年文化激进思潮之脉络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之未来

浅析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践历程

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

二、中国反贫困实践历程

三、实践总结和启示

四、当前反贫困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

一、中国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

三、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法治道路的探索和治国理念的深刻变革

三、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中国道路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关系

一、何为中国道路及其核心问题

二、中国道路的核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

三、如何处理好中国道路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理论价值

三、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实践价值

四、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自觉思潮

一、文化自觉思潮的兴起

二、文化自觉思潮的核心内容

三、文化自觉思潮的前途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当代使命

一、中国道路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二、中国道路的复杂现代性

三、中国道路的理论批判

四、中国道路的实践指引

论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价值

一、绪论

二、韦伯思想中的行动理论

三、韦伯思想中的制度理论

四、韦伯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建设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研究

在道德和非道德之间:出于责任意识对权威的尊重所表现的善——再读弗·恩格斯《论权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地位再评析——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矛盾论的视角

一、问题缘起

二、《形态》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定位问题

三、《形态》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观定位

一个不自然的“自然”概念——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解析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水平

论流氓无产阶级

超越虚无主义的道路——基于辩证法的视角

施密特论哲学唯物主义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

二、超越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批判物质本体论

四、反目的论: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五、施密特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论

从死亡问题看鲍德里亚对二元对立的解构

一、被压抑的死亡

二、象征交换与权力的可逆性

三、结语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研究信息资源建设:新理念、新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建设若干新理念与思路

湘西地区公益组织人力资源困境与对策初探——以A志愿者协会为例

一、湘西地区公益组织及其人力资源现状

二、A志愿者协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三、湘西地区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困境

四、优化湘西地区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感官与思辨:大都市里的陌生人——论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

一、都市生活中的陌生人

二、研究综述

三、感官与思辨

四、小结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研究

善的自觉及其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念维系

一、中国传统善信仰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维系的基础性奠基

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新探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二、德福统一的公正观

三、知命自强的自由观

四、心安是福的幸福观

五、“转凡成圣”的人本观

试论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建设

一、从社会的相对独立性看社会的作用

二、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党的社会建设理论方针的意义与启示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廉政建设浅议

一、明明白白,清正做人

二、认认真真,廉政处事

“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一、“仁民爱物”——“仁者爱人”的道德内涵

二、“仁政”——“仁者爱人”理念的政治内涵

三、“仁者爱人”理念的历史及现代意义

“兴国之魂”视角下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探析

一、“兴国之魂”: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最新定位

二、青年学生群体价值观的认知“构件”及其选择的逻辑

三、构建路径:“五个规律”

四、结语

中华文化对中国道路的辩证影响

一、中国道路的提出与价值

二、“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自然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三、“和合”观念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四、可能存在的几点消极影响

五、结语与展望

仁爱天下、礼信诸邦——原始儒家的国际关系思想及其遗产

一、“仁爱天下”:先秦儒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

二、“仁”“礼”“信”:先秦儒家论理想国际秩序实现

三、结论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刍议

一、互联网时代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挑战

二、移动互联时代带给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挑战

三、积极应对移动互联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言中的敬业观及其当代价值

一、尼采在近现代中国

二、索上舞者出场的文本背景

三、索上舞者之死及其关于“职业的意义”的疑问

四、扎拉图斯特拉关于“敬业”的回答

五、结语

元素、原子、自然法与道、气、阴阳五行——略论古代东西方科学思想的差异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一、元素、原子和自然法

二、道、气和阴阳五行

三、古代东西方科学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缺陷与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李颙《关中书院会约》思想探微

一、学仪、学程:“制于外者所以养其内”

二、“灵原”与“悔过自新”:明体达用的礼义思想

三、结语

全球化视阈下近代精英阶层心态变迁历史检视

绪 论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自大心态

二、甲午之后士大夫的自强心态

三、近代知识阶层自强心态的表现

结 语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条叙事路径

一、讲好经典故事,以经典人物的魅力引导学生

二、讲好历史故事,以厚重的历史感折服学生

三、讲好现实故事,以改革的成就贴近学生

四、讲好典型故事,以身边的人物感染学生

立身·爱人·济世:儒家修养论在大学德育中的现实运用

一、“止于至善”:大学德育的价值理想

二、“忠恕之道”:大学交往道德培养的基本原则

三、“为仁由己”:大学个体道德建设的出发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实证研究——对某高校本科生的调研结果评估

一、理论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分析

四、调查结论

五、调查启示

基于“项目导向”的社会工作教学方法初论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释义

二、社会工作“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教学体系转换路径探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为视角

一、“概论”课的教学何以必须加强知识性

二、“知识补充型”的教学体系转换路径

三、“视域拓展型”的教学体系转换路径

慕课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究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传统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慕课的优势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慕课教学改革策略

四、小结

PBL教学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PBL教学法与“中特”课课程特点和要求相契合

二、PBL教学法在“中特”课上的应用原则

三、PBL教学法在“中特”课上的应用流程

四、PBL教学法在“中特”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建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