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果分析

三、结果分析

对问卷进行分析,采取平均数和标准差,频率对照,百分比分析等方式,提取有效因素和信息。为了对照起见,在调查问卷中分属7个维度的第5题到第48题题目采取简单替换,以A1代表第5题,A2代表第6题,以此类推,A43代表第47题,A44代表第48题。对于七个维度的统计和呈现,以S1代表学习\价值感(T5—T10)、S2代表教学热情与组织(T11—T20)、S3代表群体互动(T21—T24)、S4代表人际和谐(T25—T28)、S5代表知识宽度(T29—T32、T40—T43)、S6代表教学管理(考试\评分\作业)(T33—T39)、S7代表功课量\难度(T44—T48),以方便信息的统计和呈现。

1.总体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

表1 总体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

续表

从表1中可见,大部分项目的得分都处于中间水平。其中前五项依次是A8(T12)—老师热衷于讲授该课程、A23(T27)—老师欢迎学生向他咨询或求助、A43(T47)—该课程老师的等级、A10(T14)—老师对讲课内容和方法精心准备、A37(T41)—老师讲课的广度适合我们的理解水平。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师资水平较高,且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都是积极认真的,师生关系较为融洽。

得分在后五项的依次的A41(T45)—每周课外活动的功课时间、A40(T44)—老师布置的功课量、A3(T7)—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提高了对该课程的兴趣、A4(T8)—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A24(T28)—无论课上课下老师都与学生有充分接触。从中可见,教师思政课的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应用性上有所欠缺,功课结构较为单一,课堂内外的接触和互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不同科目中学生对教学效果各个项目的评价

表2 不同科目中学生对教学效果各个项目的评价

续表

从表2中可直观地看出,在思修、史纲、马原、毛中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目中,A8(T12)—老师热衷于讲授该课程,以及A23(T27)—老师欢迎学生向他咨询或求助,这两个项目都得分最高,可见教师教学热情充分,较好地完成学生的咨询和求助。同时A10(T14)—老师对讲课内容和方法精心准备,以及A43(T47)—该课程老师的等级,这两个项目得分也都较高,可见教师教学组织充分,认真备课,且教师等级获学生肯定。但是,A8及A23、A10及A43两组项目的得分四个科目还是有些微小差距的,按从高到低的得分依次为思修、史纲、马原、毛中特,可见思修课教师和史纲课教师相较马原课教师和毛中特课教师在教学热情、教学组织、帮助学生答疑几方面做得更好。

A40(T44)—老师布置的功课量、A41(T45)—每周课外活动的功课时间这两个项目得分都最低。可见,在这四个科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功课量的设置和课外功课时间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但是也不能因A40(T44)得分较低而片面地得出功课量越多越好,应适量为宜。

就分值的统计来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科目上,有些题目的平均分值产生了较大的变动,诸如A17(T21)—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思修、马原、毛中特在该项目得分较高,史纲在该科目上得分偏低,可见,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方面,史纲课教师应进一步完善。

3.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教学效果各个项目的评价

表3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教学效果各个项目的评价

续表

从表3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大部分项目的均值相差较小,但仍有差别。其中,A8(T12)—老师热衷于讲授该课程和A23(T27)—老师欢迎学生向他咨询或求助,这两个项目的得分在男生和女生中都得分最高,因此可以得出老师教学热情较高,师生之间互动频率较高,老师和学生整体上相处融洽和谐。紧随其后,在男生和女生中得分都较高的是A43(T47)—老师的等级和A10(T10)—老师精心准备讲课的内容和方法两个项目,可以看出,老师的讲课水平和认真态度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男生和女生的侧重略有不同,从分值的高低可以看出,男生更关注老师讲课的内容和方法,而女生更关注老师的等级。

表3中得分均较低的是A24(T28)—无论课上或课下老师都与学生有充分的接触,A4(T8)—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A3(T)—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对该课程的兴趣,A40(T40)—老师布置的功课量及A41(T45)—每周课外活动课的功课时间。可以得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于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不够充足,思政课的实用效果并不明显,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布置的功课量较轻,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适当进行改进。

从分值统计来看,女生的整体均值高于男生,如A33(T37)—老师采用的阅读材料有助我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A19(T23)—老师鼓励学生提问并给予有意义的解答及A15(T19)—老师的讲课方式有助于学生做笔记等处于同等排位的题目,女生的均值均高于男生。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反馈略有差异,因此,老师对男学生和女学生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

4.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学效果各个项目的评价

表4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学效果各个项目的评价

续表

续表

表4中均值较高的项目有A8(T12)—老师热衷于讲授该课程,A23(T27)—老师欢迎学生向他咨询或求助,A43(T47)—该课程老师的等级以及A10(T14)—老师对讲课内容方法精心准备。由此可见,思政课老师教学的态度、方法、水平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A28(T32)—老师能充分介绍课程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一项目在大二学生的均值排位中明显高于大一学生,由此可见,讲授马原和毛中特两门课程的教师更加注重课程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及时将这种发展趋势传递给学生,而思修教师和纲要教师在传递课程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点上略有不足,教师可以适当参考,有所改进。

表4中均值较低的项目有A4(T8)—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A3(T)—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对该课程的兴趣,A40(T40)—老师布置的功课量及A41(T45)—每周课外活动课的功课时间。由此可见,无论在大一还是大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思政课的实用效果不明显,通过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并没有提高,思政课的功课量普遍较轻,思政课的课外活动课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应适当予以改进。

从表4的整体分值来看,大二学生的均值明显低于大一学生。不排除大二学生学习热情度低于大一学生的因素,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效果低于大一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应采用相应的有针对性教学方法。

5.七个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表5 七个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从表5中可以看出,S3群体互动的得分最高,接下来是S4人际和谐,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课堂互动频率较高,师生关系较为和谐。S3和S4虽然得分最高,但是这两项的标准差最大,说明离散程度高,学生对群体互动和人际和谐这两项的认可程度分布不均匀。S5知识维度和S6教学管理分值居中,说明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课程知识的宽度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模式较为满意,但教师的知识体系和课堂管理方法仍有进步的空间。分值最低的是S1学习价值感、S2教学热情和组织以及S7功课量和难度,说明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价值没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度不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思政课教师布置的作业较少。尤其是S7(功课量和难度)的标准差最小,说明离散程度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分布很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重强调思政课的实际价值,普及思政课程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增加思政课的课外活动和教学实践课程,使得思政课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