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复杂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前提是要弄清楚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切入中国道路的理论要求和现实前提。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道路必须立足对当代中国整体社会形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由于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和时代的快速发展,究竟以什么样的理论框架解释当今中国社会一度引起争议。复杂现代性可谓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人类文明必须经历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社会领域发育等现代性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逐渐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又表现出自身独有的复杂性,中国的现代性之路需要面对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现实。复杂现代性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语境以及中国道路立足的时代背景,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现实做出的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道路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共性规律,这是以资本作为基本运作方式,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马克思从来不简单否定现代文明,相反,他高度评价现代性带来的正面效应,称赞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将现代文明看作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逾越的社会发展阶段。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社会阶段,最终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尽管马克思对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性展开批判,但不可否认,他高度认同现代文明的历史合理性。
与西方现代性相比,当代中国现代性由于自身的现实国情、时代特征而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不同的文明要素汇聚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出多样、多变、多元且异质的景象。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竞争,加剧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造就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特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道路所直面时代境遇的复杂性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也意味着中国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性,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性道路。
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充满复杂现代性特征的当代中国社会探索出的社会发展道路,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复杂的现实国情之间的结合。与此同时,复杂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也是马克思主义切中中国道路必须加以考量的事实前提,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提供实践需要。因为只要我们置身于现代性的社会框架下,我们的时代就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的引领需要建立在对中国道路的复杂现代性社会语境的把握之上,负有对这一社会语境做出充分阐释的使命,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挥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解释功能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