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关中书院会约》思想探微

李颙《关中书院会约》思想探微

王宝峰 张 舵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说“小康”之世的治理,“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深究传统礼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寻求“中国”思想文化资源,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李颙《关中书院会约》(以下简称《会约》)为例,说明礼文化在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曾经发挥的作用,未尝不可为当下文化建设之一助。

李颙(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前人评价李颙之学,博观而能会通,“以尊德性为本体,以道问学为工夫,以悔过自新为始基,以静坐观心为入手。”[1]李颙学参程朱,归旨心学,重躬行实践,“上接关学六百年之统”,实为关学后劲;又力倡“明体适用”经世致用之学,欲以一身任纲常名教之重,挽救理学空疏流弊,亦堪当实学鸿儒。李颙学术宗旨和救世意图,可从他主持关中书院时订立的《关中书院会约》中窥见。《会约》制订详备的学仪、学程,从礼仪践履层面规范了士人言行;而深究《会约》内在礼义,可见其融贯了李颙以灵原本体为基,以悔过自新为要之儒道观。